本报记者 张雨点
“社会救助事业如浩瀚星河,需要万千党员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忠诚担当、踏实工作。能成为其中之一,是我的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自投身社会救助事业以来,民政部社会救助司最低生活保障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刘东升,用忠诚履职诠释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以实干担当为困难群众筑牢兜底保障线,成为困难群众可靠的“守望者”。
以理论为基,筑牢政治信仰
政治理论学习是筑牢信仰之基、履职尽责的根本。长期以来,刘东升坚持“线下读原著+线上听解读”的学习方式,不断为自己“充电补钙”。党支部集中学习、“救我讲·助你行”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党课……每一次组织生活,她都是积极的“参与者”、主动的“思考者”。刘东升说:“政治理论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工作中的‘指南针’。”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刘东升一直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党中央的新决策、新精神,民政部党组的新部署、新要求,她始终坚持一丝不苟地深学细悟。这份坚定的政治信仰,不仅为刘东升指明了前行方向,更成为她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支柱,让她在社会救助事业奋斗的道路上始终方向明确、步履坚定。
以坚守为盾,扛起攻坚重任
刘东升2012年进入民政部工作。2019年,她转岗至社会救助司最低生活保障处。当时正值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社会救助司不仅要承担“五个一批”中“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重任,还承担着民政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硬任务,刘东升和同事们一道潜心研究政策文件,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进行数据比对,并指导地方逐人逐户摸排核实。看着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病重残“单人保”、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政策逐一落到实处,大家由衷地感到欣慰。刘东升和同事们以服务中心大局、守护民生福祉的使命担当,诠释着初心与奉献的意义。
作为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民政部承担着脱贫攻坚期实地督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地核查和农民工工作实地督察等职责任务,许多具体工作由社会救助司最低生活保障处负责。作为具体执行者,刘东升连续多年担任联络员,并先后赴山西、河南、青海、甘肃等9省份的19个市(州)20个县(市、区)参与实地督查,入户走访群众230余人。
督查工作时间紧、头绪多,有时还需在当地即时反馈意见。为了高质量完成督查工作,刘东升经常白天走村入户访谈,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晚上加班赶写材料,工作到深夜。她还兼顾做好内外连接、上下协调的联络工作。面对诸多困难,刘东升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并迅速成长为核查工作的“多面手”,用坚守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以实干为笔,书写为民答卷
社会救助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统筹协调任务复杂繁重,转岗初期的“本领恐慌”曾让刘东升倍感压力,但也激发了她实干争先的决心。刘东升深知,没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为民服务”就是空谈。
为尽快提升业务水平,刘东升开启了“边工作边学习”模式:调研时,她主动向基层工作人员请教一线经验;日常工作中,她抓住业务研讨、接听社会救助热线、查看网民留言等每一个学习机会,努力钻研业务、吃透政策。凭借这份努力,刘东升迅速成长为处里的业务骨干,无论是起草政策文件、撰写总结报告,还是办文办会、协调联络,她都做到得心应手、高效完成。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被刘东升深深镌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她明白,群众利益无小事,低保工作中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数据,都关乎困难家庭的命运。一次蹲点调研中,刘东升与乡镇民政助理员在走访时发现,因脑梗瘫痪在床的赵某生活无法自理。由于哥嫂农活繁忙难以照料到位,导致赵某多次在家摔倒。当时,赵某的低保申请正在审核中,但由于没有申领残疾人证,他无法入住集中供养机构。得知情况后,刘东升立即与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沟通协商,帮赵某联系残联申请残疾评定;协调当地敬老院让赵某暂时借住,解决他的照料问题;帮赵某申请临时救助,解他的燃眉之急。刘东升与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用高效的行动让赵某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这样的故事,在刘东升的工作中还有很多。接听救助热线时,她会耐心记录群众诉求,督促地方尽快解决;入户走访时,她会留意困难群众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从中发现他们的急难愁盼;起草政策时,她会反复琢磨“能不能再给困难群众多一些便利”。刘东升总说:“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多走一步,群众就能少些难处。”
谈及未来,刘东升坚定地表示:“社会救助是困难群众的一束光,我愿意做托举这束光的人,哪怕如苔花般微小,也要竭尽全力守护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这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