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政局等单位举办“北京榜样·最美民政人”主题活动榜样揭晓暨风采展示活动。
北京市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倡树文明新风。
北京市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贴心陪伴入住儿童。
老人在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的供需对接交流区体验智能化养老产品。
扎实推进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发展机制,提升服务效能,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了民政力量。
政策制度更加完备。北京市制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建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老服务平台、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集中照护、开展适老化改造等相关政策,加强养老服务改革顶层设计。出台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推动养老服务政策、资源向高龄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汇聚。推进养老补贴制度改革,取消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消费限制。印发《北京市养老志愿服务“京彩时光”工作规范(试行)》,弘扬养老志愿服务精神。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建立科学完备的政策体系。修订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明确市老龄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进一步发挥市老龄委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
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北京市开展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初步构建起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网点,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市运营养老机构608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511家,建设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5家、农村邻里互助点915个,运营家庭养老床位2.9万张。搭建供需对接信息平台,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和微信小程序,打造集供需对接、政策宣传、养老地图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网络平台。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累计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31万户,93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智慧助老”常态化工作机制,积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持续开展“孝顺榜样”评选命名活动,组织京津冀“银发达人”评选、“熠·京秋”北京老年教育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推进“冬南夏北”旅居养老机构服务平台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旅居养老服务。
综合监管更加有力。北京市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构建“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四位一体,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联动,住建、消防、民政等部门协同共治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养老机构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养老机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依托“一网”(北京养老服务网)、“一端”(北京养老服务网微信小程序)、“一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动态更新养老机构情况,整合展示供需、价格、信用等信息,提高监管的精准性。
持续强化基本民生保障
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北京市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研究起草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政策文件,推动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建立主动发现机制,有序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强化精准救助帮扶,探索构建“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畅通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渠道。加强临时遇困人员救助服务。
进一步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能力。北京市民政局推动将残疾人两项补贴申领纳入市高效办成残疾人服务“一件事”集成办事场景。规范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流程,建立主动服务机制。扎实推进“精康融合行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坚持一区一策、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区级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印发全面推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工作方案,加快线上线下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康复辅具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大儿童福利保障力度。北京市修订完善困境儿童保障相关政策文件,细化困境儿童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保障举措。建立困境儿童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修订实施《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出台《北京市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办法》,推进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建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提升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开展儿童福利机构“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印发《关于推进北京市儿童福利和保护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全面做好基本社会服务
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北京市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持续规范服务,举办颁证技能大赛等活动。强化服务创新,为视障人士提供盲文版、大字版无障碍格式的结婚登记告知单和结婚誓言。深化婚俗改革,举办集体婚礼,开展文明婚俗宣讲活动。
强化殡葬服务公益属性。北京市出台完善殡葬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工作方案等,全面补短板、强弱项。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建立公墓价格监测机制,加大节地墓位(格位)供给力度。推进殡仪馆改造提升,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深化殡葬改革,积极推行节地生态安葬。
深化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北京市建立市、区两级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落实医疗、就业、教育等优待政策。开展“首都见义勇为好市民”评选表彰、见义勇为宣传月等活动,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
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北京市加强社会组织党建,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实现社会组织党建有组织体系、有人员队伍、有经费保障、有工作抓手。创新登记管理方式,建立社会组织登记服务平台。严格社会组织日常监管,扎实做好年检年报、抽查审计、等级评估等工作。完善社会组织信用监管机制,依据社会组织信用状况实行分级管理,严格落实社会组织活动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出台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及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系统。
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北京市健全优化慈善项目统筹机制,推动慈善资源进一步汇聚、慈善效能有效放大。发展壮大慈善信托,全市累计备案慈善信托214单、总规模达到13.92亿元。深化首都慈善品牌建设,举办北京慈善文化创享会、公益创投大赛,开展“慈善北京”成果巡展、“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等。建立健全基层慈善工作体系,打造基层公益慈善平台,建设街道(乡镇)慈善工作站。
深入推动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
三地协同发展机制持续完善。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每年召开联席会议,发布年度合作任务清单,落实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积极组织行业高峰论坛、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推动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区域合作的生动局面。
养老领域协同发展不断深化。京津冀三地组建养老协同专题工作组,出台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系列政策,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养老政策、项目、人才、医养、区域、行业“六个协同”。建立京津冀养老机构等级评定、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等标准互通互认机制,同步加强养老服务质量协同监管。在北京养老服务网设置“京津冀养老”板块,展示优质养老机构和养老项目。启动三地养老服务合同网签工作,打通京籍老年人失能护理补贴异地支付通道。印发《京津冀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见习基地管理办法(试行)》,遴选确定首批20家基地。
多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北京市200多家市级社会组织在京津冀开展乡村振兴项目约800个,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京津冀三地慈善协会签署京津冀慈善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京津冀慈善事业协同发展合作示范项目和资源互助项目,组织开展慈善品牌活动。三地联合开展骨灰撒海和公祭活动,进一步拓展殡葬工作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健全三地婚姻登记培训机制,2021年以来在京举办5次京津冀婚姻登记员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