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农村福利院旧貌换新颜
发布日期: 2025-10-17 16:51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田亚硕

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福利院里,76岁的李爷爷突发胸闷头晕,护理员张芹手指一点,医养结合绿色通道立即启动。20分钟后,区中医院的医疗人员带着设备赶到李爷爷床边,通过一系列专业操作帮助老人脱离了危险。“意外发生的时候,医生可以很快赶过来,我心里很踏实!”康复后的李爷爷说。

老人的这份“踏实”,源于黄陂区一场深刻的养老服务改革。近年来,黄陂区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国企运营、专业服务的“公建公营”模式,让农村福利院旧貌换新颜。

院民新生活:从“数日子”到“甜日子”

“以前过冬,这老寒腿总疼得我整夜睡不着。”祁家湾街福利院的吴奶奶说,“现在,一入伏工作人员就给我贴上了三伏贴,冬天屋里也有了暖气,我的腿舒服多了。”

老人能够得到贴心的照护,得益于黄陂区2020年启动的特困供养体制机制改革。在此之前,全区15家农村福利院分散在各街道(乡),由属地政府派人管理,护理员多是本地村民,没接受过专业培训。

改革的第一步,是打破“各自为战”的管理模式。区政府将15家福利院整合为7家,委托区属国企统一运营,通过专业服务提升办院水平。政府投入资金,实施“平安工程”“冬暖工程”;企业投入资金,完善防滑地板、智能呼叫系统等设施设备,提升老人们的生活品质。

走进横店街福利院,记者看到青石板路蜿蜒穿过小花园,崭新的楼宇间挂着“瓶艺生辉”手工展活动海报。“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福利院负责人指着休闲区说,“我们积极推进福利院设施和环境改造,改了电路、换了门窗、配置了呼叫器,在马桶旁安装了可折叠扶手,为淋浴区铺上了防滑垫。”

“呼叫器一按,马上就会有人来。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家的温暖。”贺奶奶的话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改革中,黄陂区始终坚守“国有权属不变”的底线,福利院的土地、房产仍归国家所有,只是通过专业运营让“家”变得更舒适、更安全,让老人的生活更有盼头。

服务提质:从“有人管”到“管得好”

“床边医疗”得益于黄陂区医养结合的升级。改革后,7家福利院全部与区中医院签约,有医生每周来坐诊、每月为老人体检、提供24小时上门诊疗服务。“我们开通了绿色通道,老人发病不用等,医生随叫随到。”黄陂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服务提质的背后,是专业团队的支撑。改革前,福利院护理员的专业性不强,流动性较大。如今,福利院建立“每周培训+月度考核”机制,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5%。“大家学着干、比着干。福利院还请了营养师,为糖尿病老人配餐,为吞咽困难的老人制作泥状食物。”护理员张芹说。

精细化服务体现在每个细节里。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福利院食堂的墙上,贴着每周更新的食谱,旁边还有“个性化餐单”公示表:孙爷爷(糖尿病)——早餐无糖豆浆、全麦馒头,刘奶奶(吞咽困难)——午餐鱼肉泥、蔬菜粥……“我们为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了解他们的口味偏好。”营养师介绍,去年福利院制定“个性化餐单”2000余份。

精神关怀也很暖心。每天下午,横店街福利院的智能机器人会到老人房间陪他们聊家常。“除了有机器人陪我解闷,福利院每周还组织手工课、读书会等活动,日子过得比家里还热闹!”黄奶奶笑着说。

机制创新:从“多头管”到“合力办”

针对改革前的管理分散、监管不够等问题,黄陂区重构管理体系,确立了“三变三不变”原则,即改变管理模式,公益属性不变;改变老旧环境,国有权属不变;改变供养结构,服务理念不变。区民政局管政策、抓监管,街道(乡)承担属地责任,区属国企负责运营服务。三方权责清晰、协同发力。

黄陂区成立由民政、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的督导专班,开展安全检查,推进安全风险隐患整改。通过智能监控、定期排查等举措,强化福利院安全管理。

改革带来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黄陂区按“东西南北中”布局,将7家福利院打造成区域性供养中心,每个中心覆盖2—3个街道(乡),护理型床位占比超80%,并对外开放床位接收社会老人。

黄陂区民政局局长陈鹏飞表示:“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专业运营、公益属性,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旨在让子女般的照护留在老人身边,让他们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