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让信息技术更好服务民政职业教育 ——记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胡立朋
发布日期: 2025-10-20 17:19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姜雪芹

“您好,我是AI馆员,有什么能够帮您的?”在民政职业大学图书馆,AI机器人馆员为读者提供咨询、检索等服务,其链接的海量数字图书资源,为读者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阅读服务。

主导引入AI机器人服务、提升校园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效能的是该校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副主任胡立朋。自参加工作以来,胡立朋一直奋斗在信息与教育技术一线。他不惧困难,努力钻研信息化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为民政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迎难而上勇挑数字化转型重担

在民政职业大学图书馆,有一个特别的馆藏室——民政专业资源版本库,内部收藏着民政专业类图书7000余种、近3万册,其中不乏2000年之前出版、市面已经稀缺的图书,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管理等专业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这是该校在申办本科的关键时期建立的版本库。申办过程中,图书资源建设是“硬指标”。为攻下这一“拦路虎”,胡立朋毅然担起攻坚任务,带头开展图书数据梳理与资源整合。

申请相关资金、联系相关单位和出版社……胡立朋一次次想办法、一次次奔走,最终超额完成图书资源指标,使两个校区的图书馆藏量达到近60万册。

大量的图书入馆,如何让读者方便、快捷地查阅成为新的难题。胡立朋再次勇挑重担,承接了图书馆智慧升级的复杂工程。

统一检索平台、数字资源融合、智慧图书服务部署……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无数次测试和调整。那段时间,胡立朋常常凌晨还在机房调试,累了、困了就在办公室眯一会再接着干。经过反复试验,他带领团队成功整合了双校区图书馆藏资源,优化了管理和服务流程,大幅提升了图书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率。

记者在民政职业大学图书馆的智慧化检索平台上,随机输入书名《西游记》,多个版本的电子书、馆藏书在屏幕上呈现。随机点击馆藏书中的一个版本,平台显示该书位于四楼四架第10列第5层,如何乘坐电梯等行进路线也标识得清清楚楚。拿到图书,在自助机上扫描即可带回阅读,非常便捷。

不仅如此,胡立朋还主导设计了图书借阅手机端小程序,读者可随时到馆通过手机自助借阅图书。

说起一次次攻坚的动力,胡立朋说:“当自己的青春与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将信息化前沿技术转化为学校发展动力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其中,既要懂技术,又要有韧劲。无论是加班到深夜调试系统,还是默默钻研代码、改进流程,胡立朋都展现出忘我的拼劲,用执着与实干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胡立朋说:“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必须紧跟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步伐,主动学习,将最前沿的技术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胡立朋无论是参与智慧校园建设设计,还是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应用,都不断突破自我。

在学校迎评本科过程中,数万条校情信息需要展示,如果都以纸质形式呈现,将是“堆积如山”的场面。为了直观形象地展示学校的发展现状与办学实力,胡立朋作为技术负责人,推动构建了校情数字展示平台,将学校基本情况、师资力量、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数据进行集中展示,实现校情信息的动态可视化。

该平台不仅成为学校迎评工作中的一大亮点,也为学校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样板。

从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有很多工作需要梳理,胡立朋带领团队不断深入探索智慧校园建设。为解决师生办事烦琐的问题,他主导搭建了“一网通办”校务服务平台,打通了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年底,学校期末复习备考阶段,找研习室成为学生们“头疼”的一件事。学校“一网通办”校务服务平台及时推出了“一站式”学生社区研习室预约服务,通过手机端平台就可在线选座,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便利。

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胡立朋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的探索,持续为学校发展蓄力。师生们评价:“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信息化建设是温暖人心的服务

今年9月,民政职业大学新生报到时,学生们只需亮出手机上的“报到码”,各个环节的审核人员使用手机轻轻一扫,即可办理核验程序。在宿舍和床位分配上,学生到校前已实现个性化预选,报到时宿管人员现场扫码确认新生身份,根据显示,直接分发钥匙。

“简直太方便了,根本不用家长陪着跑。”新入校的学生直呼。

“省了很多制表、核对的时间,高效又便捷。”学校后勤人员表示。

“报到码”的背后,是胡立朋和团队利用大半个暑假创新构建的“码上报到”迎新小程序。该程序依托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传统线下报到流程进行重构,将身份确认、费用缴纳、宿舍选择等环节融为一体,让新生入校第一步就拥有了完整的“数字身份”。同时,通过数据的深度整合与智能调用,打通了各条线的信息壁垒,串联成一个“新生态”,实现“零纸质表、零重复录入”。

大家赞誉:“这是一枚‘会思考、能生长’的二维码,把需求都想到了前面。”

胡立朋以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温暖人心的服务。听着各方的好评与反馈,他谦虚地说:“我只是在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做了需要做的事。”

从图书馆智慧化升级到校情数字展示平台建设,从“一网通办”到“码上报到”智慧迎新,胡立朋在看似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了价值与意义,正如他说的那样:“把青春倾注在教育事业的广阔舞台上,这是对党和人民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