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彦川
8月12日上午9点,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和平街道起凤社区长青嬷嬷服务队的志愿者王芝云来到菜市场,为她结对服务的高龄老人采买新鲜蔬菜。买完菜她又来到老人家中,帮老人做饭、洗衣、打扫卫生。
起凤社区长青嬷嬷服务队成立于2016年,队员平均年龄70多岁,他们长期坚持为55位社区独居、高龄老人开展志愿服务,帮老人们解决了很多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一拍即合,共同助老
今年81岁的周翠兰是长青嬷嬷服务队的发起人。2016年的一天,她在回家路上看到一位耄耋老人拄着拐杖、拎着蔬菜蹒跚前行,连忙走上前帮忙拿菜,并将老人送回了家。途中她了解到,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一个人生活。
“当时我就想,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帮这些独居和空巢的高龄老人。”周翠兰说,她和社区里的几名老姐妹说了这个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成立长青嬷嬷服务队,并将每周二上午作为固定的服务时间,其他时间则按需提供服务。当年,服务队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社会组织。
在对社区老人进行走访摸排后,服务队决定分组对12名8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开展结对帮扶,服务内容包括陪诊买药、日常维修、谈心解闷等。
这些年来,随着服务老人数量逐渐增加,服务队的队员也越来越多。王芝云是在服务队成立第二年时加入的,她对这项工作的价值非常认可,对服务的老人关怀备至:老人说话不清晰,她就耐心倾听;老人喜欢遛弯,她就陪着去散步;老人与子女闹矛盾了,她就耐心劝解。
鉴于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日常易出现紧急情况,长青嬷嬷服务队的队员们始终保持“随叫随到”。得益于与服务对象住得近的优势,即便在夜间,队员们也能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及时提供帮助。
凭借专业贴心的服务,这支队伍屡获认可:2022年,服务队的工作经验获评江苏省社区社会组织优秀案例;2024年7月,服务队获评4A级社会组织。
壮大队伍,拓展服务
这些年,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一些队员逐渐退出志愿服务。如何壮大队伍?周翠兰一有机会就动员社区的老党员、楼栋长,以及合唱队的队友们参与其中,就近就便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如今服务队已有队员42人。
8月22日,周翠兰和老工程师张汉明去探望96岁独居老人袁祎田。进门时,承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刚给老人洗完头,周翠兰随手拿起吹风机,熟练地帮老人吹干了头发。“你们都是最好的亲人!”据袁祎田介绍,张汉明经常和爱人一起来看她。
张汉明是2020年加入服务队的。退休后,他凭借过硬的技术为一些企业提供服务,原本一天能挣几百元,但因为工作时间与志愿服务有冲突,他果断推辞了一部分工作,把更多时间投入志愿服务中。
据周翠兰介绍,服务队成立后,她陆续动员包括张汉明等在内的8位老伯加入服务队。老伯们除了开展日常服务,还在夜间协助送医、修理门窗电器、改造老旧电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4月8日,服务队组织社区里的老人去春游,共有73人参加,其中有3位残障老人、8位轻度智障服务对象、4位90岁以上老人。平时无法下楼的老人,也被志愿者用轮椅抬下了楼。在狼山风景名胜区的啬园,老人们一起在绚丽的郁金香花丛中拍照、舞彩带,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些年来,除了服务重点对象,服务队也在逐步扩大帮扶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比如,每年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志愿者们都会为社区里的老人们包饺子、包粽子、做月饼。今年端午节,志愿者们足足包了近300斤粽子,送给了55位服务对象,以及社区里100多位需要关爱的老人。
无私奉献,收获快乐
张茹(化名)是服务队的重点服务对象之一。她的儿子20多岁时去世,儿媳妇改嫁后跟她断了往来。2023年,她的女儿又不幸离世,沉重的打击让老人一蹶不振。
为了帮张茹走出阴霾,志愿者许淑云经常去看望她,陪她聊天,而且隔三岔五自掏腰包给她买水果和点心。后来,张茹住进了养老院,许淑云仍定期去探望,让张茹倍感温暖。
记者了解到,其实很多志愿者家里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比如,许淑云需要帮着女儿带孩子,王芝云的丈夫需要她照顾,有的志愿者搬家后来一趟起凤社区需要半个多小时,但大家依然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王芝云的话说出了这群老年志愿者的心声。
2019年9月,长青嬷嬷服务队正式成立功能型党支部,目前支部已有18名党员,且组织协调、档案管理、内勤等岗位人员配备齐全,形成了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工作格局。党支部还定期组织队员前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学习活动,通过红色教育强化队员的责任担当,进一步提升服务队的凝聚力。
“革命先辈付出了那么多牺牲,才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牺牲一点个人时间,做点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志愿服务,是理所应当的!” 周翠兰动情地说。
豫公网安备4112020200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