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老人的需求就是我们发力的方向” ——记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张岩
发布日期: 2025-10-23 17:09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张路曦

“老人的需求就是我们发力的方向。”在中国老年报社工作的22个春秋里,张岩将这句话作为工作的“指南针”,挂在嘴边、记在心里,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助力养老事业发展。近日,张岩被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称号。

用脚板跑出来的“养老故事通”

“我不是科班出身,只能靠‘笨办法’补。”回忆起刚入职时的场景,张岩笑着说。2003年,她进入中国老年报社工作。她深知,做好为老宣传必须先懂养老、懂老人,于是主动请缨跑一线,还利用业余时间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进修,从新闻理论到摄影技巧,不断为自己“充电”。

初跑新闻时,张岩就透着一股执拗劲。为揭露老年人遭遇电信诈骗的真相,她直奔相关部门,问询事件进展情况;为弄清老年人过马路所需时间,她在路口蹲守,反复计时统计……同事们笑她“钻牛角尖”,她却坦言只想把老人的故事说透、说实。

2020年,听闻仅有“半个身子”的毛兰红老人仍乐观生活,张岩立刻赶去采访。她在老人家中待了一整天,倾听老人讲述截肢前夜的恐惧、术后首次摔倒的无助、初次走出家门的激动,以及学会用手机“触网”的欣喜。为了不漏掉细节,她多次联系老人原单位的工作人员补充采访,初稿就写了上万字。此后,她又根据老人意愿与版面需求,反复压缩、修改、打磨。最终刊发的《我的“截”后新生》,虽无华丽辞藻,却凭着对老人的生活点滴和心理变化的精彩描述,给了读者直面困境的力量。

采访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老专家时,面对满是专业术语的发动机原理,张岩逐字研读资料,遇到不懂之处便请教行业专家,前后采访数次、文稿修改多遍,写出《倾尽一生,助你驶向更远的深空》。这份对专业的执着,让她的报道总能走进读者心里。

让版面“活”起来的“长者贴心人”

2006年调任新闻中心后,张岩先后负责要闻、新闻、老年之声、有问必答等版面的采编工作。“老年报是给老人看的,得说到他们心坎里。”她把这句话作为采编稿件的“标尺”。一次,她发现报纸上关于会议的报道多为“程式化”的写法,便试着转变思路,从会议中挖掘和老年读者相关的有趣故事。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岩得知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伊丽苏娅曾促成百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一份居家养老提案后,立刻进行追访。她特意跑到伊丽苏娅家所在的社区走访,详细了解伊丽苏娅是怎么带着社区志愿者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起来的,认真倾听伊丽苏娅讲述“搭建社区养老平台”的理念,探寻提案背后的故事,最终写成《一位老政协委员和她的居家养老实践》一文。

2018年到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张岩牵头策划了老干部助力脱贫攻坚系列专题报道,推出《满目青山夕照明 脱贫攻坚展风采——“黔老”助力脱贫攻坚纪实》《银秀芳华绽放云岭扶贫路——云南省离退休干部积极开展助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纪实》等专版。这些报道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和画面,让大家知道,老年人也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后来,张岩还跟着老专家队伍奔赴山西永和、广西合浦、青海贵德、云南普洱等地,白天记录义诊、走访的场景,晚上连夜写稿,先后采写和拍摄了《万米高空上的紧急救援》《最美的养老是奉献》《彩云之巅,闪耀着“银龄行动”之光》等稿件和融媒作品,展现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用心搭建“为老服务桥”

“现在老人也玩微信、看视频,我们的宣传得跟上。”随着融媒体发展,张岩开始琢磨如何用新方式服务养老事业。2017年任记者通联部副主任后,她和同事们将“融媒赋能养老”作为重点,整合报社资源,联动政企部门,推动搭建起“为老服务网”。

针对老年人“出行难”问题,张岩和同事们主动配合交通运输部、中国残联等部门,完善“无障碍交通出行调查问卷”,并通过线上广泛动员,提高参与度,最终回收问卷近2万份,为涉老部门制定无障碍出行政策提供了依据。

这些年,张岩的为老服务脚步从未停歇:依托中国报业协会老年报分会,积极为全国老年报业争取税费减免政策;推动报社与北京电视台培训中心合作“芳华归来”老年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借全国老年报业年会搭建银发经济政企媒交流平台,持续扩大报社影响力。这些成果最终都转化成为老服务的“实效”:既为报社拓展了多元经营,也帮助涉老企业精准对接老人需求,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如今,张岩仍在忙着策划新融媒项目,琢磨着如何把养老政策讲得更透彻,把老人的故事讲得更动人。

“通过本职工作让更多老人享受精彩的晚年生活,是我最大的心愿。”张岩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日复一日的真诚付出,用每一篇报道、每一次策划、每一项服务,为银龄岁月添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