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阮梦勤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乡愁的载体。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以《合肥市地名管理办法》为具体遵循,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让沉睡在古籍、深藏在街巷的老地名“活”起来、“火”起来,为现代化城市发展注入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艺术赋能,让地名文化“活”起来
“原来我们每天走过的派河、居住的上派,名字里藏着这么悠久的故事!”在肥西县“溯地名之源,承派河风韵”活动现场,一位村民感慨道。
肥西县民政局创新举措,将地名保护与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度融合,通过文艺展演、互动科普、手工体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居民探寻地名背后的历史脉络。黄梅戏《天仙配》、快板《移风易俗》等蕴含地方元素的节目轮番上演;此外,创新采用“地名故事盲盒”、小程序应用推广等形式,巧妙普及地名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在“地名匠心坊”里,村民们亲手制作主题手工艺品,在地名彩绘活动中创作个性文化衫——让地名文化从书本走进生活,成为可触可感的鲜活记忆。
聚焦“一老一小”,让文化传承“暖”起来
地名文化传承,关键在人。合肥市蜀山区民政局精准聚焦“一老一小”群体,搭建起传承的桥梁。
社区“地名猜猜乐”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活动巧妙融合历史、地理、方言等内容的谜题,为老年人提供了展示智慧、交流情感的平台,在欢声笑语中凝聚社区认同,让老街坊们成了地名文化的“代言人”。
在青少年地名文化遗产分享会上,孩子们化身“文化小使者”,用稚嫩坚定的声音,讲述合肥地名的前世今生。这场分享会不仅是一次知识普及,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课,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家乡、守护文化的种子。
光影铸魂,让红色地名 “亮” 起来
8月18日下午,电影《浴血蒋家河口》全国首映礼在“东进抗日第一枪”发生地——巢湖市蒋家河口举行。随着影片首映,蒋家河口这一承载历史记忆的地理坐标,已然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1938年5月12日,新四军第四支队九团一部在蒋家河口打响新四军东进抗日第一战,首战告捷。2023年,电影《浴血蒋家河口》在巢湖市开拍,取景范围集中在蒋家河口战斗遗址周边约10公里内。影片以蒋家河口战斗为原型,通过感人至深的故事,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壮丽篇章。
巢湖市人民政府在当地修建了蒋家河口战斗遗址纪念碑、银屏镇党性锻炼基地(银屏革命老区展示馆),使蒋家河口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地理标识。
留住乡愁,让乡土记忆“浓”起来
“这烧饼里,有咱下塘镇的老味道,更有地名里的老故事。”在长丰县下塘镇,一场地名文化主题活动以制作传统烧饼为纽带展开:老人们一边揉面、擀饼,一边向年轻人讲述地名与古镇兴衰的渊源,让文化传承在指尖落地。
在乡镇趣味运动会上,“地名撕牌”游戏激烈上演。青少年们在奔跑协作中“守护”家乡地名,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将枯燥的地名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策略博弈和乡土记忆,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据悉,合肥市将持续推进地名文化保护工程,系统梳理市域内古地名的历史脉络,深入挖掘街巷、村落名称背后的传说故事、民俗记忆以及蕴含的人文精神,让地名文化绽放新时代光彩,为增强群众文化认同、讲好合肥故事提供有力支撑。
豫公网安备4112020200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