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溢起守护
发布日期: 2025-10-30 16:50
来源: 中国社会报

叶昕:在养老行业找到职业价值

本报记者   闫  薇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护理组长叶昕步履轻快地穿梭在老人们的房间。这位1996年出生的姑娘,脸上总是挂着和煦明朗的笑容,她的年轻活力与身边耄耋老人的暮年安闲交融,构成一幅温暖的和谐图景。

从迷茫到坚定

当同学们追逐更光鲜、更时髦的行业时,叶昕的选择显得有些“另类”——从护理专业毕业的她,选择了养老行业。她坦言最初有明显的落差感,“在医院能够看着病人康复出院,成就感是直观的。但在这里,每天面对同样的老人,做着看似重复的工作,我一度找不到方向,甚至想过辞职。”

转变始于轮岗到护理岗位时的触动。侯明(化名)患有认知症,受病情影响,他总怀疑有人要“害”他,平时对谁都充满戒备,不愿意让他人靠近。一天,叶昕在侯明床边守着,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时,她发现老人正握着她的手,睡得安详而平静。“那一刻,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是多大的信任,才能让他在我面前安然入睡?”正是这双手的温度,打开了名为“信任”的门,让叶昕真正愿意走进养老护理的世界。

真正让叶昕找到工作动力并收获职业荣誉感的,是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经历。2019年,她首次参赛,初赛取得第二名,却因不知道轮椅转移需遵循“健侧原则”的细节在决赛中名落孙山。这个归零的分数,成了她职业认知的转折点。“如果不是参加比赛,我就不知道护理领域还有这个原则。我突然明白,养老护理不能凭感觉,而要做到专业和规范。”她开始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从把控翻身叩背的力度,到练习沟通安抚的话术,每个细节都务求“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此后,她屡次在市级、国家级大赛中斩获佳绩,更在2024年拿下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赛项一等奖,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今年又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比赛不仅给了她荣誉,更重塑了她的思维。“参加大赛最宝贵的是过程中的收获。它让我把照护从‘完成指标’变成了‘看见需求’。”

照护,从“心”出发

将专业的赛场技能,转化为日常的温情照护,是叶昕面对的更难“考题”。 她创新性地将老人的职业背景和兴趣爱好融入日常护理,比如邀请退休编辑梅琳(化名)帮助自己修改工作总结来稳定她的情绪,用军令的方式让退伍军人闻明(化名)配合洗澡。

面对被疼痛折磨的晚期淋巴瘤老人黄霞(化名),她在完成医疗护理后,搓热双手,蘸取薰衣草精油,为老人轻轻抚触。这不仅缓解了身体的痛楚,更成为一天中老人最期待的仪式。她了解黄霞作为退休幼儿教师对孩子的特殊情感,便经常录制自己孩子的视频与老人分享。

韦枢(化名)总是扛着行李闹着要回“劳卫小学”,叶昕了解到老人曾参加抗美援朝,复员后在那所小学任教直至退休,感情深厚。于是,她和团队精心策划,带着爷爷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学校,让老人圆满无憾。

“照护的‘技能’,永远排在‘心’后面。”叶昕说。她组织内部技能大赛,特意设置“给认知症老人喂饭”等情景考题,就是希望传递一个理念:心里有老人,手才会软,话才会暖。

守护生命最后一程

工作十年,叶昕深耕安宁疗护,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她记得作曲家臧立华(化名)生命步入终点时,她播放老人自己创作的乐曲,用风扇轻吹熏香精油,舒缓他的呼吸。更重要的是,她引导着不知所措的家属,向老人进行“四道人生”——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当女儿紧握父亲的手,说出积压心底的感恩与爱时,老人眼中闪动着欣慰的泪光。老人家属后来告诉叶昕,正是这份引导,让他们没有了遗憾。

每一位老人离世,叶昕和团队都会用心撰写送别词,并精心制作“人生纪念册”,回顾老人不平凡的一生。这不仅是与逝者的告别,更是对生者的慰藉、对生命的致敬。曾经觉得接触死亡“不吉利”的护理员阿姨,如今坦然:“送老人安然离开,是给自己积福积德。”

如今,叶昕身兼一线护理组长、职业学院讲师和行业标准参与者多重角色,她坚定扎根一线,将实践中的经验与痛点转化为培养新人的鲜活教材,并融入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推动养老护理行业向着更专业、更受尊重的方向发展。“在养老这个赛道上,我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叶昕说。

韩雨:从“破圈者”到“播种者”

本报记者   柳  旭   实习记者  孙 璐

一条手势舞视频,让一家县级养老院闯入千万人的视野;一份投身养老事业的决心,让山东省龙口市恒康养老服务中心院长韩雨完成了从“破圈”走红到为行业“播种”的跨越。

一次温暖的“跨界”创业

“韩院长带领我们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恒康养老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2021年,韩雨毅然辞去公职,转身成为恒康养老服务中心的院长。不到两年,这家刚刚起步的养老院就实现了100%的入住率。

“刚开始确实没底气,整个团队几乎都是‘小白’。”韩雨坦言。面对从零开始的挑战,她一边带头考取社工师等职业资格,一边带领团队遍访国内外多家养老机构,学习先进的养老理念与管理模式。

“几次日本之行让我深受启发。他们在精细化服务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从用品到服务,完全以老人为中心。”韩雨表示,尽管已经“一床难求”,但服务没有终点,今年是恒康“品质化提升年”,必须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每一个服务细节。

打开老人的衣柜,就像打开部队的储物柜一样——床单与被套分类归置,衣物与袜子严格分区,井然有序。“怎么叠出‘豆腐块’是有技巧的。”韩雨说。为此,她邀请有收纳专业资质的员工作为内部讲师,把专业经验转化为服务标准。

从业5年,恒康养老服务中心从一个县级养老院升级为全国五星级养老机构,韩雨也从当初信心不足的“小白”,蝶变成养老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她先后荣获十佳“山东青春养老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等称号,并担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康养分会副主任委员。

然而在韩雨心中,比荣誉更重要的是老人们发自内心的笑脸和日益改善的身心状态。

银发一族“破圈”,收获千万点赞

“拍手爷爷现在都会打节拍了,能看出来你们是真的用心!”

“报告老师,建国上课又划水了!”

近期,恒康养老服务中心抖音账号发布的手势舞视频《夜色》播放量突破2000万,收获30.8万点赞。视频下方,这样的“玩梗”留言层出不穷。平均年龄85岁的“银发天团”跟随流行音乐整齐律动,活力满满。年轻人也被这份活力深深感染,在评论区送上“拍手爷爷”“我们家建国”等亲切的昵称。

作为一名90后院长,韩雨将青春活力注入养老院,通过短视频展现老人们真实而动人的生活。2021年,韩雨自创的“老年手势舞”,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如今,恒康养老服务中心的抖音账号已拥有82.2万名粉丝,累计收获点赞超过1482万次。

流量是手段,而非目的。

短视频不仅为养老院带来了关注,更丰富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手势舞也是一种康复训练,”韩雨表示,“音乐有疗愈功能,动作的配合则有助于锻炼肢体协调能力。”

“我们可忙了,”90岁的鞠燕娜笑着说,“每周一、三、五跳手势舞,周四要和歌友一起唱歌,还有手工、国画、练字,偶尔还得拍个小短剧。”作为恒康养老服务中心首批入住老人之一,她已成为院里的“大明星”。“没有韩院长,我哪能当上网红啊?养老院给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到那儿唱唱跳跳,什么不开心都忘了。”

让“一花独放”变“百花齐开”

恒康养老服务中心步入正轨后,如何为养老事业创造更大价值,成为韩雨思考的新方向。

韩雨办公室门口挂着一面锦旗,这面锦旗是一位养老院院长从河南千里迢迢专程开车送来的。在《韩院长谈养老》学习营的帮助下,这位院长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养老机构满员入住。这份跨越千里的认可,是韩雨在养老培训领域深耕细作的最佳见证。

“看到老龄化趋势加剧,我希望能为这个行业做更多实事。”怀着这样的初心,2022年,韩雨创办了《韩院长谈养老》学习营。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院长超过2000位。

“我只讲干货。”曾参加过不少培训的韩雨深知行业内“画大饼”式教学的弊端,她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核心经验,连最出圈的“手势舞”拍摄方法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不怕影响自己的流量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她从容表示:“养老赛道本就不宽,一定会有影响。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养老本就是大爱的事业,我要把这份爱传递出去,帮助更多迷茫的院长把每个小机构都做成精品、爆品。”

张楠:做贴心暖心的“养老百事通”

本报记者   张  俊   通讯员   任思嘉

“小张,听说AI能做旅行计划,有空能教教我吗?”“小张,我们想申请居家适老化改造,要怎么办啊?”上午9点,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凌云新村社区工作者、养老顾问张楠的办公桌前围满前来咨询的老人。

在这个老龄化程度近49%的老旧小区,养老顾问张楠是2000多位老年人共同信赖的“自己人”,老人们有事总愿意找她倾诉,而张楠则用专业的政策解读和真诚的关怀,成为联结老年人与外部世界的重要纽带。2025年,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张楠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政策通:从“信息搬运”到“需求翻译”

为帮助有需要的老年人选择适合的养老服务,上海近年来实施了养老顾问制度。养老顾问当然要熟悉政策,但对张楠来说,养老顾问可不仅是信息的“搬运工”,更是需求的“翻译者”。她将政策条文转化为老年人听得懂的语言,并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为他们精准匹配养老服务资源。

上岗之初,张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底。她带着笔记本挨家走访,为每位老人建立一份专属档案:赵阿姨最近眼睛不舒服,希望有人陪她去医院配药;张伯伯子女在外地,需要每周有人上门陪他聊聊天……社区200多位独居、高龄、困难老人的情况和需求,张楠记得非常仔细。

在掌握每位老人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张楠还要为他们匹配最合适的养老服务。从居家养老到机构养老,从长护险待遇到各项补贴政策,她都能给出专业建议。

张奶奶照顾失能的老伴力不从心,求助于张楠。张楠细致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环境、经济能力和个性化需求后,向老人介绍了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并算了一笔账:徐汇区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价格为每小时50元,假如每周服务2次,半年48次共2400元,再扣除专项补贴,半年个人仅需支付1500元,相当于每小时31.25元。除了价格优惠,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内容很全面,包括居家清洁、社区代配药、个人护理、排泄护理、药物管理、慢病管理、精神慰藉、功能锻炼等,基本能够满足老人日常生活需求。张奶奶欣然接受了张楠的建议,自从享受到家庭照护床位服务,照顾压力减轻了不少。

贴心人:从“政策咨询”到“情感依靠”

“养老顾问要做的不只是提供信息,更要给予老人情感支持。”张楠表示,老人们渴望被关注、被关心。

她戏称,自己像“挑着担的沙和尚”:10个低保、特困老人架在头上,50多个孤寡老人像串珠一样挂在脖子上,200多个独居、高龄老人挂在腰间,左边担子挑的是需要助餐、助浴等服务的老人,右边担子挑的是特殊困难老人等。

这份担当收获了真情。“小张,这次幸亏有你啊。”今年2月,眼眶泛红的郑老伯给张楠送来了一面锦旗。郑老伯的子女不在身边,张楠经常上门走访问候,遇到事情就帮帮忙。这次家里发生危急事件,也是张楠及时帮忙化解。郑老伯无论如何都要表达这份谢意。

独居的曹阿姨更是把张楠当成亲人,每次上门走访,曹阿姨都拉着她的手,不愿松开。谁能想到,曹阿姨曾多次将张楠拒之门外。转变始于张楠发现曹阿姨血糖偏高后,每次都不忘细心叮嘱饮食和用药。真诚的关怀渐渐融化了老人心中的坚冰,“我无儿无女,张楠时时刻刻关心我的小事,我感到很幸福。”

暖心桥:从“单向服务”到“引导互助”

“很多老人缺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张楠深知社会交往对老年人的重要性。她积极组织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协助社区开展智能手机培训、健康讲座、文艺活动等,深受老人们的欢迎,吸引他们从“小家”融入“大家”,乐享社区生活的温暖。

更可贵的是,她在服务中注入创新活力。在张楠的推动下,凌云新村社区组建了银龄互助队,推行“老伙伴”计划,让低龄活力老年人与高龄困难老年人结对互助;由社区党员和热心居民组建的“吾爱凌”助老志愿服务队,也为社区编织起更密实的养老服务网。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顾问在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张楠表示,她将继续深耕这个领域,用专业知识和真诚服务帮助更多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蒲玉:十年守护  一片真心

本报记者   闫  薇

清晨4点多,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四川通江县大椿养老康复中心养护部副主任蒲玉的一天已经开始。打水、洗脸、擦身、换衣、喂饭、拿药、翻身、拍背……她像一只陀螺,在走廊与房间之间画着爱的圆圈,这一画,就是10年。

在养老护理这个人才流动频繁的行业,10年是一段漫长的光阴,足以消磨热情,也足以沉淀出最本真的答案。问她如何能坚持下来,并且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她不假思索给出了答案:真心、耐心、责任心。

“用心”是她的职业哲学。

用真心赢得信任

蒲玉不仅是护理员,更是老人们的家人。老人们的喜怒哀乐,她都记在心上。而这份日积月累的“真心”,成了她化解难题最强大的力量。

认知症老人张枫(化名)总找邻居老两口的麻烦,闹得不得安宁。院长亲自上阵,承诺在其他楼层给老两口换更好的房间,但无功而返。

无奈之下,这个重任落在了蒲玉身上。她硬着头皮找到那对老两口,话没说两句,老人先开了口:“其他人来我不会买账,但你来说话,我一定要配合,因为你这个人很好。”

一句话,让蒲玉差点落泪。事后,老人道出缘由:“不能让你为难。平常有个头痛脑热,你对我们很细心,跟儿女一样。”

原来,平日里那一声声暖心问候、一次次在病榻前的细心照料,让蒲玉的真心刻进了老人们心里。他们毫无保留地信任她,这份信任,比任何言语、行动都有力量。

用耐心呵护生命

相比身体的劳累,护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更考验人,尤其是面对失智老人。

谢宏发(化名)一度拒绝进食,常把喂到嘴里的饭吐到护理员脸上、身上,大家都束手无策。蒲玉精心准备了软烂饭菜和营养糊来到老人身边,“叔叔,您姓谢,我也姓‘谢’,我是您侄女,还记得我吗?”她俯下身,用最亲切的乡音拉起家常。

老人茫然地摇头。“没关系,我记得您就行。侄女脸皮厚,这饭您得吃一口,给个面子。”一口,再一口……老人推开,她也不恼,反而把脸凑近:“不开心您就打我一下,但不能吐我身上,天阴洗了衣服干不了!”

就这样,蒲玉像哄孩子一样劝老人吃饭,一顿饭喂下来,她已汗湿衣背,老人竟吃下了近正常的饭量。她用无尽的耐心,撬开了紧闭的牙关,也守住了生命的基础。

她还用土办法“拯救”过许多人的胃口。90多岁的杨爱玲(化名)重病后食欲全无。蒲玉发现,老人们在物质匮乏年代吃过的烤土豆、辣猪油,才是他们味蕾深处的记忆。她想尽办法找来了辣猪油,当杨婆婆吃下那口记忆中的美味,眼里也多了点光亮。

蒲玉的这份耐心,不仅是时间上的付出,更是情感上的深度共情。

用责任心彰显担当

2022年年底,院里很多老人生病,蒲玉夜以继日地守护在旁,喂药、喂水、喂饭、翻身……

她对家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放心,老人但凡能喝下一口水、吃下一口饭,我会尽最大努力多喂一口。”

不曾想她自己也病倒了,医生劝她休息,可吊针一打完,她的身影又出现在了老人床边。

她守护了中心这个“大家”, 却常常忙得顾不上自己的 “小家”。好在孩子们懂事,两个女儿如今当上了医生,成了她精进护理技术的“私人指导员”。

蒲玉说,要照顾好老人们,有“心”,也得懂方法。因身材瘦小曾搬不动老人,她就苦练技巧,琢磨巧劲;面对专业难题,她自费学习,上网查资料。她深知,只有做得更好,才能让老人的晚年更加幸福,也才能让更多人看见并加入这个行业。

为此,她在努力精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同事,给她们提供支持。这或许就是这位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更深一层的担当。

问她未来有什么打算,她的回答朴素而坚定:“没有其他想法,舍不得离开这些老人,干到干不动为止。”

10年守护,唯靠一“心”。蒲玉那份本真的善良和动人的坚守,像冬日里温暖的炉火,散发着光与热,为老年人带来了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