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董国彪
近年来,重庆市綦江区民政局按照“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探索实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项目,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摸排困难群众服务需求、编制服务清单、建立监管体系等举措,促进“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提质增效。
完善工作机制
綦江区民政局组建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专班,专题部署试点工作,制订《綦江区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綦江区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政策、项目、服务三项清单和机构管理、项目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管理、监督管理五项管理制度,构建起“弱有众扶,綦实有我”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形成风险感知、精准诊断、资源智配、精准服务、监管有力、政策优化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依托“高效办成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和“渝悦救助通”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民政与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部门救助资源的统筹衔接,形成部门合力更强、资源整合高效、救助服务多元的工作格局。区民政局每年统筹财政和社会资金500余万元用于试点项目,并联动16个部门、指导12家社会组织和47个爱心企业、引导2000余名网格员和志愿者参与救助服务项目,提供多元化、差异性的救助帮扶服务。
实施差异救助
綦江区民政局通过公开招投标选出优质专业团队,组建100余人的信息采集和服务供给队伍,培训合格后上岗,配备标准化评估工具,做好特困、重残、失能半失能等重点群体自理能力评估和专项服务需求筛查。整合社工、志愿者、民政协理员、社区网格员等力量,借助“渝快办”APP、“渝悦救助通”平台、“141”基层智治平台等数智化工具,加强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的感知识别,通过线上群众自主申报、线下走访排查,动态掌握困难群众服务需求,建立服务需求数据库,定期复核更新需求信息。区民政局根据不同人群提供分类差异服务:针对分散全护理和半护理特困人员,采取“委托家庭照护+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照料护理补贴全额直接发给照料护理人,政府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提供每月1次上门服务;针对分散全自理特困人员,统筹全部照料护理补贴资金,每月提供2次上门服务;针对集中供养特困人员,采取“机构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养老机构负责基本日常照料,政府统筹购买精神文化、助浴等个性化服务。针对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家庭,采取“个案服务+上门服务+小组活动”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按照相关要求提供服务。针对低收入家庭中初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开展学业规划、志愿填报、就业辅导等服务,对有就业意愿的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扶持等服务,变“输血”为“造血”,增强内生动力。
打造服务品牌
綦江区民政局按照兜底性、精准性、可行性的原则,科学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清单。在横向类目上,项目清单涵盖服务类别、项目、内容、频次、方式等基本要素,确保救助服务全流程规范有序。在纵向内容上,立足群众服务需求,从健康、教育、就业、产业等维度综合考虑,项目清单包括探访关爱、照料护理、助医陪护、技能提升、社会融入等20项服务内容。区民政局着力打造“綦实有我”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矩阵,对内加强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政策联动衔接,实施“余辉扶暖”“助浴欢颜”“綦童守护”“赋能提升”等8个项目,对外整合住房城乡建委、农业农村、司法、残联等部门救助资源,开展“筑梦安巢”“助残向阳”“情暖万家”等十大行动,不断扩大“綦实有我”品牌影响力。同时,创建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管理、统计、展示全区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实施情况,推进救助服务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
强化监督管理
綦江区民政部门统筹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机构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工作力量,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优势互补,将行业外部监管和服务机构内部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管合力。对监督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作为提供服务人员经费发放和项目绩效评价依据,促进服务质量提升。区民政部门对区、镇、村三级民政干部进行专项培训,提升救助服务监管能力,强化监管针对性、实效性。建立服务效果反馈机制,采取“入户核实、电话回访、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服务信息进行线上审核,实现对服务全流程即时监管,推动形成“服务—监管—反馈—整改”工作闭环。截至目前,綦江区累计开展电话回访8400余次,入户抽查2400余户。
豫公网安备4112020200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