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农村精康服务在这里破题
发布日期: 2025-11-07 17:14
来源: 中国社会报

黑龙江省鸡东县东曦心愈园内,服务对象正在编织手工艺品。

文/图   本报记者   翟   倩

建强县级基地、建优社区站点、拓展多元服务……近年来,黑龙江省鸡东县不断提炼总结本土化经验成果,用创新实践破解农村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以下简称精康服务)难题。

精神卫生资源匮乏、患者散居是农村地区开展精康服务的普遍困境,鸡东县如何破局,将专业的康复服务送进农村?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一次探索与突破的实践

2024年9月,在黑龙江省民政厅有力指导,鸡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争取下,国家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正式落地鸡东县。项目围绕“延伸服务至农村,让患者享受家门口的服务,促其回归和融入社会、减轻其家庭负担”目标,从农村精神障碍患者(以下简称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出发,打造了“县级康复基地—乡站点—村网格”三级服务体系。

在位于哈达湖风景区的东曦心愈园,记者感受到一片安静祥和的氛围。“‘东曦’就是‘东方的太阳’,象征光明、希望与新生;‘心愈’强调的则是身心合一的康复理念。希望服务对象在这里缓解症状、得到情感支持、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价值,如朝阳初升,摆脱阴霾,重获生命力。”项目负责人、鸡西市零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郗长利告诉记者基地名字的寓意。

记者看到,31名服务对象正在社工的带领下有序地开展活动。宣泄室里,服务对象围成一圈,伴着舒缓音乐,跟着社工做操;书画室里,服务对象手握彩笔正给图案染上鲜艳的颜色;手工室中,服务对象正在认真编织,旁边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毛线娃娃、伴手礼;户外农耕处,还有人正在打理着菜园、鸡圈……

“我们这里融合农村生活,将沙盘疗愈与农具使用培训结合,开发了农作物种植、木耳挂袋等15项本土化康复课程,用情景剧模拟、园艺种植等生动形式,帮助服务对象逐步掌握生活技能,从被照顾者转变为助人者。”郗长利介绍说。

与此同时,康复基地还与黑龙江省技师学院等具有师资力量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开展时长短、见效快、易就业的培训课程,如园艺师、农艺师、中式面点、保健按摩、养老护理员、手工编织等,考试合格后颁发相应证书,并帮其链接相关职业,从而实现服务对象从康复、培训、就业指导,到融入社会的全链条服务。

今年36岁的阿全(化名)在这里得到了心灵的安抚。因15岁时罹患病毒性脑炎导致脑器质性精神病,20余年来,阿全饱受病痛的折磨。社工刚接触他时,发现他有严重的恐高症,就连上床睡觉都不敢,只能常年打地铺;生活起居全靠年迈的父母照料,社会功能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无人沟通,内心孤独,生活没有信心。将阿全列为服务对象后,社工立即展开工作,建立档案,开展个案辅导;从克服恐高心理开始,结合他喜爱小动物、擅长画漫画的特点,逐步搭建起回归的桥梁。如今,阿全得到了有效康复,不但能独立设计海报,还成为同伴支持小组的负责人,常常带领小伙伴一起开展活动。记者采访时看到他正带领同伴做操。

同样蜕变的还有王女士,她说:“从前总觉得自己是社会的负担,现在才发现我也能成为种菜能手。”曾自我封闭的王女士,在项目组设计的“新农人成长计划”中重拾自信。

全流程服务机制托起希望

如果说东曦心愈园是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康复训练、技能培训与社会融入支持的县级康复机构,那么“向阳心坊”就是一个中转站,承担着精准分流、链接前端服务与核心康复资源的关键功能。

这里既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医院转介人员提供前期评估、前端训练,也承担着将适配对象转介东曦心愈园和精神病医院的职责,更为适合就业的服务对象链接相关社会资源。截至目前,这里已建档237人,开展心理咨询226人次、公益课堂52次,惠及2600余人次。

这个仅有400平方米的“向阳心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兼具评估、宣泄功能,也有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服务内容,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全方位的康复服务空间。

记者探访当天,“向阳心坊”里非常热闹:手工作坊里,服务对象制作的桃酥、蛋糕香气四溢;活动室里,社工带领大家敲着非洲鼓、做着手势操,精神昂扬;洗车房内,两名服务对象正熟练地清洗车辆,让车身焕然一新……

23岁的大江(化名)曾因疾病辍学,终日与游戏和宠物狗相伴,拒绝与外界交流。“是陶姨让我彻底放下戒备,开始喜欢与人聊天。”大江口中的陶姨是“向阳心坊”的专职社工,陪他聊游戏话题,逐步引导他接触电子琴。在社工的科学康复服务下,大江不仅走出封闭状态,更成为项目助理,与专家共同创作公益歌曲,用音乐传递生命力量。

除了链接资源,这里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前不久的“生活技能‘食’战演练”活动就深受服务对象的欢迎。在活动中,服务对象分工明确,买菜时讨价还价、记账时迅速利落、煎炒烹炸时有条不紊,大家配合默契,挑战了自我。这场“食”战演练,不仅让他们掌握了买菜、做饭的生活技能,更让他们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在解决问题中建立自信、在生活化场景中逐步重建社会连接,为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多元力量织就社会支持网络

在“向阳心坊”基础上,鸡东还依托11个乡镇民政服务站拓展精康功能,将入户探访、日常训练等服务延伸至123个村屯,让康复服务直达群众心头。47岁的杨某便是居家康复的典型代表。

杨某的患病源于产后抑郁,由于其丈夫对抑郁症缺乏正确认知,误将其症状视为“娇气任性”,不仅未能给予理解和悉心照料,反而频繁与之发生争执。此后,杨某病情进一步恶化,逐渐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多次入住鸡东县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县精神病院将杨某转介至“向阳心坊”后,社工立刻跟进服务,为她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协助服药、训练稳定其病情,开展家务、烹饪、田园劳作等生活技能培训,通过冥想、卡牌游戏、叙事疗法做心理干预,还指导其丈夫学习照护知识。

记者见到杨女士时,她正与社工一起下地摘菜,虽然还有点不善言辞,但已经能够正常交流,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起居,熟练操持家务,逐渐融入乡村生活。

“像杨某这样接受居家康复服务的精康小伙伴,全县共有40多人,我们会安排社工和志愿者按照每周两到三次的频率上门服务,偏远地区的服务对象每月至少上门2次。目前已有30多人经过康复服务,基本达到了这个效果。”郗长利说。

此外,项目还延伸至学校:引入心理调查问卷,及时干预学生心理隐患;联动深圳鹏博互助协会设立“精康雏鹰助学金”,支持6户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学生的教育。

与此同时,改变不仅发生在服务对象身上。团队策划的“社区融冰行动”掀起理解包容新风潮:“暖心春日行”敬老活动中,社工们带领服务对象为老人修剪出创意盆栽;“绘就生活精彩”公益课堂上,他们的画作走进社区展览厅;《驴子医生》读书会吸引300余名居民线上参与,用故事消融偏见坚冰。

“未来,我们还将持续提升服务精准度、专业性,扩大覆盖面,把精康服务做深做细,让更多的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鸡东县副县长张铁明的话语,既是对过往实践的总结,更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为县域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鸡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