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慈善赋能 让银龄生活更有质感
发布日期: 2025-11-07 17:16
来源: 中国社会报

编者按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慈善力量如同一条温润的纽带,连接起社会爱心资源与老年群体的多样需求。无论是资助困难老人改善生活条件,支持社区适老化改造,还是助力智慧养老产品研发推广,抑或为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注入活力,慈善力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今日刊发一组稿件,展现慈善力量守护银龄生活的作为,期待汇聚更多的慈善力量,共同绘就老年人的幸福生活画卷。

杭州市富阳区“舒富澡”守护失能老人尊严——

一池温水暖夕阳

本报记者    张路曦

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87岁的失能老人沈爷爷常年躺在床上。日前,助浴师徐芝英来到沈爷爷家中,为他送去一次“舒富澡”,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温暖。

这是富阳区“舒富澡”失能老人助浴服务项目的寻常一幕。2023年,针对困难家庭失能老人“洗澡难”这一民生痛点,富阳区民政局和区慈善联合总会联合设立该项目,通过建立标准化助浴服务体系,为困难家庭失能老人送去“贴身温暖”。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募集慈善资金350万元,惠及1000余户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年均助浴2500人次。

厘清“三本账”

让助浴项目精准落地

“助浴不是简单的‘搓澡’,得先摸透老人的真实需求。”富阳区慈善联合总会负责人说。

项目启动之初,一支由社工、志愿者组成的调研队便穿梭在富阳的城乡角落,对低保、低保边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及烈士遗属中的中重度失能老人展开摸底,上门走访1500余户家庭,调查覆盖率达70%。数据显示,83.4%的受访老人存在迫切的助浴需求,其中不少人像沈爷爷一样,因行动不便、家人照护能力不足,洗澡成为难题。

需求摸清了,资金保障是关键。富阳区慈善联合总会专门设立了慈善助浴基金,公开募捐渠道,其中富阳区平安善治专项基金捐赠200万元,成为项目的“压舱石”。同时,项目创新推出“企业年度认领”模式,企业以200元/次的服务单价结对帮扶失能老人,既扩大了惠及面,也让公益力量持续流动。如今,助浴基金年均支出60万元,为服务运转提供稳定支撑。

“光有需求和资金还不够,还得有制度把服务串起来。”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项目构建了“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区民政局和区慈善联合总会统筹指导,乡镇(街道)居中协调,村(社区)负责入户对接;同时联动卫健、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制定《“舒富澡”失能老人慈善助浴行动方案》,明确助浴对象、补助标准和部门职责。

正是厘清了需求、资金、制度这“三本账”,项目从一开始就走得稳、走得实。

全链条保障

让温暖触达更多有需要的老人

在永昌镇“康养小镇”,一座投入16万元建成的老年人助浴服务基地格外显眼——这里不仅是该镇助浴服务的“中枢”,还兼具产学研功能,为项目标准化提供实践场地。而在助浴需求集中的新桐乡,项目则探索市场化推广试点:由乡镇财政给予补贴,依据老人的身体能力评估结果、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制定差异化梯度补贴机制,让老人都能享受到服务。

“既要覆盖广,更要保障实。”项目工作人员说。为应对助浴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富阳区慈善联合总会出资1万元投保“助浴服务项目险”,为失能老人和助浴人员筑牢“安全网”;同时,将助浴服务与“重阳分”等民生项目融合,让服务触达更多有需要的群体。

项目还注重品牌宣传与心理疏导。社工定期上门走访,纾解老人“难为情”的心理负担;累计开展15场“舒富澡”主题健康咨询活动、5场“舒富澡”主题文化下乡活动,覆盖全区24个乡镇(街道)和248个村(社区)。

创建标准化流程

用专业服务守护尊严

“沈爷爷皮肤薄,不能直接淋浴,得用‘分阶段软化清洁’。”为沈爷爷评估时,助浴师小陈的话里满是专业。她的这一套流程,源自项目制定的《老年人助浴服务规范》。

该规范涵盖浴前准备、健康评估、身体清洁、环境清理等内容,确保每一次服务都有章可循。目前,由富阳区慈善联合总会等单位起草的《失能老人助浴》杭州市级团体标准已于2025年9月发布,编写的《失能老人助浴教材》也正在编辑出版中。

专业的服务离不开专业的队伍。项目通过公益创投激励社会组织参与,重点培育由徐芝英带领的富阳区蓝天为老服务中心,打造“知音守护”助浴团队。如今,团队已有助浴师20人、评估师3人、志愿者25人,日均服务20人次。同时,项目联动6家医院,为助浴队伍提供培训;累计为2107名助浴对象建立健康档案,促进“医养护”融合。

“洗干净了,心里都亮堂。”78岁脑梗患者王奶奶说。正如徐芝英常说的:“用爱心、耐心、诚心、细心换取老人的舒适与满意,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一池温水,一份关怀,守护的是晚年尊严。“舒富澡”项目正以精准、专业的服务,温暖守护着富阳的困难家庭失能老人。

成都市金牛区:

绘就“老有颐养”美丽画卷



10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举办“珍珠婚、金婚”集中庆典活动。供图/杨远红



本报记者    赵晓明

圆梦“微心愿”、补拍结婚照、共读经典……“敬老月”期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围绕“传承孝老美德,共筑幸福金牛”主题,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社会风尚,绘就了“幸福金牛·老有颐养”民生画卷。

暖心厨房:一餐热饭,传递精准关怀

10月15日,在金牛区民政局的指导下,茶店子街道关爱援助服务站链接银龄志愿者,叩响了特殊困难老年人陈大爷的家门。随着志愿者的到来,原本安静甚至有些清冷的房间,瞬间被欢声笑语和锅碗瓢盆的“协奏曲”填满。

厨房里,志愿者们洗、切、炒、炖,忙个不停。“陈大爷,给您做个清淡营养的肉丸子汤,对身体好!”他们一边忙碌,一边与客厅里的陈大爷热情交流。客厅里,几位银龄志愿者陪着陈大爷拉家常,耐心倾听他讲述过往的故事与当下的需求。

不一会儿,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被端上餐桌,摆满了桌面。陈大爷与志愿者们一边品尝着可口的家常菜,一边拉家常,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陈大爷动情地说:“今天家里太热闹了,这饭菜吃起来特别香。”

一顿可口的家宴、一次亲朋的陪伴,是空巢老年人的幸福期待。这顿看似寻常的家宴,是金牛区“敬老月”活动精准关爱的生动缩影。据金牛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日常关爱巡访与“爱心敲门”等机制,区民政局精准捕捉辖区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微心愿”,联动各街道关爱援助服务站、银龄志愿者等力量,将服务精准送到老年人身边,确保关爱服务不仅能“送上门”,更能送到“心坎上”。

圆梦影像:一场庆典,弘扬婚俗新风

婚姻是一生的承诺,婚礼是开启这段旅程的浪漫见证。然而,对许多老年人而言,由于当年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举办婚礼,往往成为他们深藏心底的遗憾。

为了弥补这份遗憾,倡导婚俗新风,10月16日,金牛区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举办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珍珠婚、金婚”集中庆典公益活动。

在活动现场,三对婚龄跨越40年至56年的老年人,身穿传统汉服,或双手紧握,深情对望,或相互依偎,眼角眉梢洋溢着幸福与甜蜜。闪光灯亮起,瞬间定格下一张张美好的纪念影像。

在“香守余生·爱如初”环节,夫妻携手合作,将爱与承诺融入亲手制作的香薰蜡烛中,寓意着往后余生,温暖相守。在定制纪念婚书环节,老人们重温彼此许下的誓言。“福运绵长”抽奖活动则带来了阵阵欢笑,为这份浪漫增添了轻松愉快的色彩。

婚龄长达56年的刘声扬和罗佑莘夫妇分享道:“我们那个年代,领个证就是结婚了,没办婚礼。今天圆了我们几十年的梦,感觉特别温暖。”当被问及婚姻长久的秘诀时,刘声扬老人朴实地说道:“两个人要互相体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绊绊,为小事争吵几句,但原则性的矛盾不能有,要懂得退一步。”

婚龄46年的余明泉和朱漫英老人身穿汉服,补拍了多张精美的照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那时候的婚礼非常简朴,就是请单位的同事和亲友们吃点喜糖、喝杯茶,热闹一下就算完成了,没有拍结婚照这个概念。”余明泉老人看着老伴,笑着说,“现在看到很多年轻人结婚简办,不搞大操大办,我觉得这种新风尚很好。”

据金牛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策划这场公益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弥补老年人的遗憾,更是希望通过这种富有仪式感的方式,向社会传递健康的婚姻价值观和简约的婚俗新风尚。除此之外,在“敬老月”期间,婚姻登记处还开设了绿色通道,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办理及补领结婚证服务;老年夫妻们还可以在精心布设的“情暖金秋·相伴白首”主题打卡墙边拍照留念,留下“银龄岁月”记忆。

代际课堂:一席共读,传承优良家风

敬老爱老的美德传承,不仅在于物质生活的满足,更在于精神共鸣与文化传播。10月22日,金牛区民政局携手区老年人协会、区图书馆等单位,组织开展了“共读金牛·代际同馨”共读一本书活动。

活动精心选取了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冰心的《荷叶·母亲》等经典文学篇目。老人们用历经岁月沉淀的平和嗓音与人生感悟,引领着少年们走进文字的深处,理解父爱的深沉、母爱的伟大以及面对生命困境时的坚韧与豁达。

在互动交流中,两代人跨越年龄的鸿沟,共同品味文字的魅力,共同探讨“孝”的内涵,感受“家”的温暖。

此外,西安路街道花牌坊社区组织了“良好家风 隔代教育”专题讲座,强调长辈应通过真诚的理解与平等的尊重来支持青少年的自主成长,努力成为有觉察力、有智慧的“现代养育者”。

金牛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暖心饭”到“圆梦照”,再到“共读课”,活动涵盖了老年人物质、情感、文化、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的需求,为“幸福金牛”的民生底色增添了温暖而亮丽的一笔。

助老餐厅,守护老人的“舌尖幸福”

本报记者   翟   倩

“这扣肉真香!给我来一份,再来个西红柿炒鸡蛋,打包。”10月17日上午十点半,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内的大方家社区助老餐厅——伏枥餐厅,70多岁的杨女士慢慢地走进来,笑着跟工作人员打招呼。

“杨阿姨,给您装好了!扣除补助,您再交4元就行。”不到一分钟,餐厅工作人员庞翠芳就熟练地打包好饭菜,递到杨女士手中。

记者在餐厅墙上看到一张清晰的价格表:从一荤一素到四荤套餐,价格标注得明明白白。杨女士选的一荤一素套餐,原价15元,惠老价14元,而她最终只需付4元,中间的10元差额由北京市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思诚基金会)提供资助。

“并非所有老人都能享受补贴。”思诚基金会工作人员张金双介绍说,基金会与社区联动,筛选出60周岁以上的独居、大病、残疾老人作为服务对象。这些老人除了享受惠老价格,每天还能额外得到10元的补贴。

85岁的朱女士因为腿脚不便,常常由女儿刘女士帮忙买饭。“菜都是现炒的,绝不是预制菜,吃得特别放心,我们在这吃了好几年了。”刘女士说。说话间,餐厅的热馒头出锅了,香气很快填满了不大的空间。“这馒头好吃,来晚了就没了。”刘女士赶忙扎进长长的队伍中。

转眼间,这家只有18个餐位的餐厅就坐满了人,有老人有孩子,有本地人也有外地游客。“我们餐厅承担着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餐厅功能,欢迎周边居民或游客来用餐。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惠老价,快递小哥享受优惠价,其他人都按原价收费,补贴餐厅运营。”庞翠芳说。

“这里经济又实惠。”听到庞翠芳与记者的对话,66岁的倪女士主动过来搭话。“我身体不好,做过几次大手术,就发愁做饭。做少了不够吃,做多了剩着,还得买菜、洗碗,太麻烦。”倪女士晃了晃手里的餐盒,“今天打了大丸子、炒白菜,还买了几个馒头,解决了我的做饭难题。”

一旁的缪女士补充说:“我今天买的是炒土豆丝、肉炒西葫芦。”她提到,自己退休后就经常参加思诚基金会开展的社区活动,“现在我们年纪大了,社区和基金会又想着我们,给这么优惠的价格,特别暖心。”

这时,杨女士也忍不住分享:“我老伴有病,腿脚不便,我自己身体也不好,做饭特别费劲。有了这儿,中午一荤一素才4元,想改善吃两个荤菜也才7元。”除了吃饭,她还积极参加思诚基金会组织的编织、水培等教学活动,“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从十点半到十一点半,伏枥餐厅的后厨就没歇过工,菜快空了就补新的,汤见少了就赶紧添满,米饭随蒸随有,十余种餐食始终保持充足,让居民随时过来,都有得选。

“目前,我们已经在北京市的10个社区开展了老年助餐项目,覆盖5个区,受益老人有1117名。”张金双介绍,每个试点都根据社区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服务模式。

朝阳区垡头街道翠城福园社区提供标准化助餐服务,打造“助餐点+送餐入户+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垡头街道双合社区依托社区养老院,构建“服务供给—社区支持—质量保障”可持续助餐体系;团结湖街道水锥子社区则借助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与企业合作提供送餐服务,解决居家老人吃饭难题。

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大方家社区以伏枥餐厅为基础,打造“助餐食堂+乐龄学堂”双平台,提供膳食保障、文教服务、邻里互助“三位一体”的社区养老支持;东华门街道柏树社区、东四街道联动社区餐厅建设助老食堂,融合营养膳食定制、志愿关怀与社区关怀;体育馆路街道四块玉社区则以党建为引领,联合物业、志愿者和辖区企业,通过定期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养老需求,形成“多方共治、资源共享”的互助模式。

昌平区的试点主要针对农村老年食堂,委托志愿者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海淀区和密云区的试点结合本区特点,以开展养老志愿活动为主。

记者注意到,凡享受思诚基金会补贴的老人,手里都有一个内嵌芯片的小牌子:一面写着老人的名字,另一面则是餐厅名字。“老人每次来打饭,扫一下牌子,系统后台就会记录消费。到月底,我们会按照消费次数把补助款打给餐厅。”张金双说。

临近12点半,记者观察到,餐厅用餐人数开始减少。

这时,徐女士风尘仆仆地进了门。庞翠芳立刻招呼:“徐阿姨,今天怎么来晚了!菜不多了!”

徐女士的丈夫是失能人员,常年卧床,也是思诚基金会的服务对象。“刚去医院开药,紧赶慢赶还是晚了。”徐女士一边选着菜,一边对记者说,“晚饭我自己简单做,中午就来这儿打饭,一荤一素够我们两口子吃,周围比下来还是这儿最好。”随后,她拎着打包好的饭菜,刷了4元后,挥了挥手,风风火火地回家了。

实惠套餐解决了吃饭难题,现炒饭菜打消了健康顾虑,熟悉招呼增添了生活暖意……这些日常里的小幸福,助力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安心,更让思诚基金会老年助餐项目的价值,在烟火气里显得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