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为公开募捐拧紧“安全阀”
发布日期: 2025-11-12 16:31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朱婕妤

公开募捐作为募集慈善资源的主渠道,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个别“悲情营销”“套捐骗捐”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慈善活动特别是互联网慈善的公信力。如何既保护善心,又堵住漏洞?近日,民政部印发《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方案备案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进一步为慈善行为定下规矩,为公开募捐拧紧了“安全阀”。

备案不是“添门槛”,而是“上保险”。慈善法明确规定,募捐方案应当在开展募捐活动前报慈善组织登记的民政部门备案。《指引》把资格要求细化为“一事一备案”,把“单独备案”作为刚性要求,要求慈善组织开展的每一项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单独备案,不得合并备案,不得使用同一个备案编号开展多项公开募捐活动,有利于防止“一证多募”“套号募捐”,等于为每一次募捐行为加装“GPS”,用事前审查替代事后追责,从源头上降低违法概率。同时,备案程序为执法者提供了清晰的时间节点与证据链条,将“结果惩罚”前移为“过程控制”,显著降低了制度性违法风险,做到尽量把治理做在事前、把风险挡在门外。

备案在严管中彰显效率和温度。慈善公益是社会的温度计,有人担心:很多募捐都是为了解人急难,如果非要备案后才能开始募捐,会不会误事?《指引》给出明确答案——为应对突发事件无法事前备案的,应当在公开募捐活动开始后十日内补办。《指引》把慈善法的原则要求,细化为可操作、暖人心的具体程序,可谓严中见效率、严中有温度。

备案增强了阳光慈善的底气。公开募捐的最大底气是公开。《指引》明确,所有备案信息同步推送“慈善中国”平台,向社会实时展示募捐目的、起止时间、银行账户、受益对象、募捐成本、剩余财产处理方案等九大要素,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信息越透明,公众越放心;数据越流动,资源越汇聚。据民政部统计,2024年网络募捐人次已突破110亿,人均捐赠额同比增长12%。备案制度的全面落地,有望让“透明红利”进一步释放,让更多“指尖上的慈善”成为“可持续的慈善”。

阳光透明是慈善的生命线,规范管理是慈善的“安全阀”。一张备案表,承载着社会公众对慈善公益的信心。《指引》的印发,通过程序上的“硬杠杠”,让慈善活动的规范管理更过硬,进一步保障慈善项目及慈善款物在阳光下运行,也是对社会公众爱心善念更加细致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