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琴:为失能老人筑起“温馨之家”

本报记者 闫 薇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温馨一家托养院院长张生琴用14年时光深耕养老事业,为失能老人打造了一个有尊严、有温度的归宿。凭借着这份沉甸甸的守护,她于今年荣获了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一个执着的选择
2011年,张生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关闭生意红火的商店,办一家专门照顾失能老人的机构。
这个看似突然的决定,源于她曾亲眼目睹了失能亲戚的困境:“家人出门上班了,老人独自在家只能爬着做饭,不小心把炕都烧了。”但当时在中卫,找不到一家能接收失能老人的机构,家人四处奔波却求助无门。
为了寻找解决办法,张生琴跟着亲戚前往石嘴山市,考察了一家专门照顾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专业照护失能老人的场景。“老人们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眼前的画面深深触动了她,也让她下定了决心:“我要办一家这样的养老院,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尽管家人坚决反对,张生琴却义无反顾。“当时就是铁了心要干。”为了斩断退路,她转让了经营多年的商店,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养老院的筹备中。
同年10月,华西社区温馨一家托老中心(后更名为中卫市温馨一家托养院)正式开业。“温馨一家”这个名字,承载着张生琴最朴素的愿望——让老人得到家人般的照顾,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场生命的守护
创业初期,张生琴既是院长,也是唯一的护理员,从给老人喂饭、擦洗到处理大小便,所有的照护工作都是她挑在肩上。
最初入住的老人,大多是家属实在无力照料,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送来的。周衡生(化名)因车祸受伤失去自理能力,张生琴不仅悉心照料他的日常生活,还坚持帮他做康复训练。老人从不能自理到能用一只手刷牙、吃饭,再到逐步恢复活动能力,这背后凝聚着张生琴的倾心付出。郭鉴闻(化名)刚入院时虚弱得无法站立,在张生琴的精心照料下,最终能够独立行走。“他们是躺着进来,走着出去的,这就是我们护理的价值所在。”谈到这些,张生琴的语气中满是欣慰。
14年来,托养院先后服务了411位老人,其中328位老人在这里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但直到现在,张生琴的手机里仍存着400多位曾入住老人的信息:“每个老人都是我的亲人。”最让她难忘的是陈华进(化名)。“发现老人有脑出血征兆后,我们第一时间送他去了医院,医院建议回院疗养。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我们更加细心照料。那天我正在给老人喂粥,他突然头一歪,倒在了我怀里安详离世。”说起这一幕,张生琴依然眼眶湿润,“生命如此脆弱,更要珍惜仍在世的每一位老人,把他们照顾得更好。”
张生琴的付出不仅赢得了老人的信赖,更收获了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冯峥(化名)性格要强,失能后辗转多家养老机构都无法适应。家人初次带着他来到托养院时,看到相对简陋的环境,并不抱太大希望。老人刚入院时两天两夜不睡觉,不停吵闹,张生琴一直耐心安抚、悉心照料。在她的精心照护下,老人的身心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老人的家属感慨:“这才是用心的照护。”
有一次,冯峥突发噎食,虽然及时送医后无大碍,但张生琴内心充满愧疚。没想到家属反而安慰她:“张姐,你放心,我们都是明白人,绝对不会因为意外情况责怪你。”这份信任,源于她日积月累的真情付出。
一份责任的传承
虽然机构规模不大,但在专业能力提升和安全保障上,张生琴从未松懈。为了提升照护水平,她带着员工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精进专业技能。她坚信“安全重于泰山”,在民政等部门的支持下,她完成了机构的消防改造,安装了烟感报警器和紧急呼叫系统。前来检查的人员也不禁赞叹:“没想到机构不大,安全工作却做得这么到位。”
正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托养院被评为4A级社会组织,还吸引了许多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在院里实习。
更让张生琴暖心的是家人态度的转变。这些年来,她的家人从坚决反对转变为全力支持。最让她欣慰的是,儿子退伍后也选择投身养老事业,成为她的接班人。“刚开始儿子也不理解,但现在他比我还用心。”张生琴笑着说,如今他们一家人都在院里,全心全意照顾着老人们。“这一路走来不容易,但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一切都值得。”
在这个普通的院落里,张生琴用14年的坚守证明:只要有爱,养老院也可以是温暖的大家庭。
周远:在养老服务一线书写青春答卷

本报记者 马丽萍
在江苏省无锡市扬子锦辉老年公寓,热情爽朗的90后女孩周远是老人们眼中的“开心果”。作为公寓的总护理长,她用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赢得了老人和同事们的信任。坚守养老护理一线10年,周远用行动诠释着自己对这份“充满意义与价值的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
“每个人都会面临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2015年,周远从南京钟山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养老行业。“年纪轻轻为什么要做养老这一行?能踏踏实实做下去吗?”面对不解和质疑的声音,这个科班出身的年轻女孩不为所动,并有着自己的看法。
“每当看到老人因为自己的陪伴而露出笑容,内心对自己最初的选择就会坚定几分。”刚工作不久,服务对象王慧莲(化名)情绪暴躁、抗拒护理,于是周远就每天陪老人聊天、给她梳头,一个月后,老人终于对她展露笑颜。另一位服务对象玉明华(化名)是一位有着突出贡献及名望的小学教师,周远通过阅读老人的自传全面了解她,从而走进老人心里,与老人成为“忘年交”。
看着不少大学同学纷纷转行,周远心中却怀着一份信念:“养老行业是朝阳产业,养老护理员是个有温度的职业,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她深知要干好这份工作,不能怕脏、怕累,还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理心和责任心。于是在工作中,她从心出发、主动学习,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服务老人,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做养老护理工作的“多面手”
在成为总护理长之前,周远踏踏实实扎根一线护理工作。多年用心用情的工作,让她成长为一个“多面手”,经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为老人策划文娱活动时,她是能说会唱的“主持人”;在为老人分忧解难时,她是整合资源、乐于助人的专业社工;在为老人家属出谋划策时,她是耐心贴心的“倾听者”;在为护理员提供业务指导时,她是有技术、有担当的“周老师”;在为一线护理员疏导情绪时,她又成为大家的“知心伙伴”。每一个角色,她都努力深入其中,并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
“我坚信只要认真用心、秉持公心做事,老人和同事们都会看得见。即便一时感到委屈、遭受偏见,我也会学着接纳并理解。”就这样,周远更加深入地掌握养老护理工作的方法,与老人、家属和同事之间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几年下来,周远历练了心智、提升了本领、学会了管理,在日常工作的细枝末节里不断沉淀,在日复一日的默默坚守中不断成长。她先后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江苏省养老护理师专业技术资格、养老护理二级技师职业资格等,还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获得了“无锡市最美护理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带领护理团队勇往直前
扬子锦辉老年公寓收住的服务对象,80%以上为失能、失智老人,因此护理方面需要医疗护理和养老护理两支团队相互配合。作为60人养老护理团队的负责人,32岁的周远是团队中最年轻的,当记者问到她是如何做好这支团队的管理时,她笑着回答:“业务上让大家信服,工作上多为他们着想。”对业务要求严格,让每位护理员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领;在工作中体贴关怀,让大家有团队归属感,这是周远的管理之道。
“养老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都关乎着老人的舒适与健康。”在日常培训中,周远将专业知识与实操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护理员。她还带头成立了“护理先锋小组”,带领护理员攻克照护难题,看着小伙伴们在全市民政行业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的舞台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她由衷感到骄傲。
“工作中,周远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她牵头制定一系列机构标准化照护流程,将专业规范融入每一个服务细节。同时,她日常带教各年龄层次的护理员,是大家心中的专业标杆,也是当之无愧的骨干力量。”扬子锦辉老年公寓分管护理工作的院长吴艳冰非常认可周远的工作。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大家勇往直前地走下去。”在未来,周远希望能带领团队继续用专业与热情,造福更多老人。
徐毅:大山里的“银发守护者”

本报记者 张 婷
清晨8点,细雨蒙蒙,雾霭缠绕着青山,把山路浸得湿滑。浙江省丽水市南城综合福利院山区养老管家徐毅带上鼓囊囊的“养老管家包”,驱车赶往莲都区南明山街道大门楼村,那里有卧床的老人等着他量血压,还有位失明的奶奶等着听他讲述新鲜事。
今年28岁的徐毅,已经在养老行业扎根7年。曾在杭州某高端养老院做行政工作的他,6年前毅然回到家乡丽水,用真心温暖每一位老人的心。
“杭州的养老院里有专业的护理团队、完善的设施,待遇也不错,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徐毅回忆起当初的选择,眼神很坚定,“回来之后我才明白,山区的老人更需要有人‘搭把手’。”
起初回到丽水,徐毅被派到青田敬老院当院长。丽水方言十里不同音,语言不通成了他碰到的第一个“钉子”。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徐毅主动找老护理员当翻译,一句句学方言,几个月下来,老人的话语他已经大致能听懂。
但让徐毅更为头疼的是老人们的“固执”。“老人们习惯了吃饭、看电视、发呆的生活,我组织的手指操、手工课,他们都不愿参加。”徐毅不服输,“我要让敬老院热闹起来。”
自掏腰包买了音响,又跟乡政府申请了投影仪,徐毅把敬老院的活动室改成了“小影院”,每天播放红歌、放映老电影。慢慢地,原本沉默的老人们开始主动来占座,还有人一见他就问:“小徐,明天还放电影不?”
经过三年的朝夕相处,徐毅和老人们处成了一家人。工作调动至南城综合福利院后,还有老人常给他打电话:“啥时候回来看我?”
如今,作为山区养老管家的徐毅,负责13个村共150多位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上门服务,去最远的村子开车加徒步要一个多小时。他的“养老管家包”里,装着血压计、指甲剪、碘伏等,还有一沓记满老人需求的便签纸:“王奶奶要10块钱一提的纸巾”“徐奶奶家的台阶需要修整,要跟村委再沟通”。
“年轻人都走出了大山,剩下的都是老人,他们是最需要社会关心的一群人。”每次上门,徐毅除了为老人量血压、检查居家安全、宣传政策,还会陪老人聊天,“他们真的很孤独。”
徐庆芬(化名)是徐毅最记挂的老人之一。这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家住小木溪村的半山腰,儿子白天去城里打工前烧好的一锅饭,老人能吃一天,吃过饭,她就坐在门口等儿子回来。
徐毅第一次见到这位老人时,她正扶着墙慢慢走,眼神迷茫。“奶奶,我是来给您量血压的。”徐毅蹲下来,握着老人冰凉的手,像陪着家里长辈一样聊了很久。
发现徐庆芬常把降压药和治疗痴呆症的药弄混,徐毅很着急,赶紧给老人的儿子打电话,对方却不当回事。徐毅就把老人的各种身体状况数据记下来,定期发给老人的儿子。他这才认真对待,不仅按时帮老人整理药品,还会主动跟徐毅讨论母亲的健康情况。现在,徐庆芬每次见到徐毅总是特别高兴,虽然她记不清这个年轻人的名字,但每次看到他就像看到了亲人。
进山的路上常有意外。去年梅雨季节,山区山体滑坡,石块和泥土把路堵得严严实实,车开不过去。路人都劝徐毅“很危险,别去了”,可一想到老人还在家等着,他和同事便决定徒步进去。
踩着泥水,徐毅和同事走了20多分钟来到老人家里。看到满脚泥水的徐毅,家属很诧异:“听说山体滑坡了,你们咋还来了?”徐毅笑着掏出血压计说:“奶奶还在等着我们呢,不能不来。”
7年来,徐毅考取了养老护理三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资格证书,还带动团队的护理员一起学习。“山区养老服务缺人,更缺专业的人。”他常跟新来的护理员说,“我们多学一点,就能把老人照顾得好一点。”
2023年,徐毅成家了,他的妻子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夫妻俩常聊到凌晨,分享各自对养老服务的理解。“她比我专业,经常帮我改服务方案。”说起妻子,徐毅的脸上满是骄傲。他还有个心愿:“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山区做养老服务,让这些老人身边能多些‘孩子’,他们才不孤单。”
结束了一天的服务,徐毅背着包准备下山,山风吹起他的红马甲,勾勒出一道温暖的弧线,这是大山里老人们最熟悉的风景。
杨萌:生活的陪伴者 心灵的倾听者

本报记者 伍 欣
今年27岁的杨萌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护理院护理部主任,工作6年多来,杨萌在护理一线岗位上独当一面,在业务管理岗位上勇于担当,用专业和爱心守护院里老人的晚年生活,被老人亲切地称为“萌萌”。
以专业服务悉心照顾老人
就读兰州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时,杨萌就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养老护理员,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给老人们带去健康与快乐。2019年,她毕业后入职秦州区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护理院。
刚到护理院时,杨萌负责照护5位高龄失能老人,80岁的王菊香(化名)是其中之一。王菊香因中风导致左侧肢体活动不便,需要护理员协助日常活动,老人还患有轻度认知障碍,情绪一直比较低落。
每天早晨6点30分,杨萌帮助王菊香清洁口腔、擦拭身体,穿好衣服。老人咀嚼能力差,杨萌细心地按照她的进食节奏一小口一小口地喂饭,避免老人呛咳。上午9点,杨萌陪着老人用助行器在走廊缓慢行走15分钟。下午,杨萌会花上半小时陪她翻看相册,引导她讲述年轻时的故事。杨萌还经常手把手地教她做手工,当老人用纸成功折出一个小青蛙时,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慢慢地,王菊香开始主动分享往事,甚至哼唱起年轻时喜欢的歌谣,还主动把自己做的小手工送给院内其他老人。老人的变化让家人很是惊喜,特意给护理院送去了锦旗以示感谢。
在护理院工作这些年,杨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工作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护理技能,悉心照顾老人。工作至今,她获得了“甘肃省技术能手”称号,以及甘肃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和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甘肃赛区选拔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以交流活动用心抚慰老人
82岁的敬理(化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日常沉默寡言,拒绝与人交流。杨萌了解到老人年轻时是家电维修工,平时喜欢摆弄电子元器件,她决定以此为话题和老人进行沟通。杨萌每天定时到老人房间里,帮助他整理堆放在床头柜上的电子元器件,并轻声问:“爷爷,这些小物件和您上班时候修理的物件一样吗?”起初,老人只是一言不发地低头摆弄手指,过了几天,他突然抬头问杨萌:“你会修这个?”接着开始讲起自己年轻时维修家电的故事,杨萌在旁边认真倾听。从那以后,敬理逐渐愿意与人交流了。
为了给护理院里更多的老人疏导情绪,杨萌组织了“我们一起拉家常”活动,每周参与活动的老人围绕“以前的事、以前的人、以前的地方”等话题一起聊天,分享往事,拉近彼此距离,交流互动氛围浓厚。杨萌还积极链接周边小学资源,邀请学生们走进护理院:老人教孩子们剪纸、扎灯笼等传统手艺,孩子们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给老人分享学校里的趣事,通过跨代互动,老人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活力。
以标准管理尽心守护老人
2023年,杨萌开始担任护理院护理部主任。护理院里失能、患慢病的老人较多,杨萌受到医院病床护理级别标识卡的启发,想出并尝试彩色标识管理方法,即在护理院老人床头设置彩色标识卡以呈现不同的照护需求:红色表示紧急任务、黄色表示常规护理、蓝色表示室外活动等。通过这种管理方法提醒护理员在交接护理任务时,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跟进护理方案,促进院内护理服务的标准化、流程化,进一步提升了护理服务效率。
杨萌还牵头制定了多项护理院护理管理制度,承担了天水市养老护理院技能培训课程、秦州区养老院护理员培训标准化课程等授课任务。
养老服务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持续的耐心。有时候,工作的压力会让杨萌感到疲惫,但是当她看到老人们脸上绽放出的笑容,听到老人一声声真诚的感谢,她就知道,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我们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既要成为老人生活的专业照护者,更要做他们心灵的倾听者与生活的陪伴者,以专业和温情守护好‘夕阳红’。”杨萌告诉记者,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护理院老人的晚年生活安心又温暖。
豫公网安备4112020200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