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崔莉霞
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以“让每个流动童年都被温柔以待”为目标,从机制、阵地、服务、责任四个维度深耕创新,构建起兼具精度与温度的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创新机制,协同关爱呈现“新格局”
长宁区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家庭尽责的多元协同关爱格局,推动流动儿童服务向体系化转变。
在数据治理方面,打造“数智赋能+人力补位”双轨模式。区级层面,统筹民政、教育、公安等部门数据资源,推动公安常住人口系统、学校学籍系统、民政福利系统无缝对接,实现多维度数据比对。同时,在全区推广“1+1+N”排摸模式,由儿童督导员统筹,儿童主任收集,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儿童社工、社区民警及志愿者等组成排查队伍,依托基层力量“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细化流动儿童家庭就业、监护、就学等信息采集,精准掌握流动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形成“数据预警—线下核实—动态更新”的闭环管理。
在服务协同方面,深化“3+N”多方联动机制。构建“家—校—社—政”“家—校—社—医”“家—校—社—企”等多元协作网络,整合司法、教育、医疗、妇联等资源,形成“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健康监测+法律保护”综合服务链。如新泾镇深化“家—校—社—医”联动,针对流动儿童开展信息排查、风险识别与科普活动;江苏路街道组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社工+其他社会力量”队伍,将居民楼组长、房屋协管员纳入服务队伍,织密关爱保障网,让服务资源与儿童需求精准对接。
拓展阵地,服务网络延伸到“家门口”
“让服务触手可及”,是长宁区优化流动儿童阵地建设的核心思路。全区围绕“可及化、常态化、场景化”目标,推动流动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向社区延伸、向家庭贴近,让服务触手可及,切实增强流动儿童的社区归属感与城市认同感。
以实体阵地打造服务枢纽。以街镇未保站为核心,整合“宝宝屋”、社区家长学校、“儿童之家”等阵地资源,构建“区级统筹+街镇落地+社区直达”的三级网络,为流动儿童提供课后托管、兴趣培养、心理疏导等普惠服务。
以场景化活动激活融入动能。结合流动儿童城市融入需求,设计“社区融入场景化活动”,帮流动儿童建立归属感。如区民政局每年举办“‘暑’你最棒”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参观和非遗体验等活动,助力流动儿童了解上海、融入上海;江苏路街道开放愚园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带领流动儿童在Citywalk中感受社区文化。
以数字化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充分运用“新版社区云+儿童福利”应用场景、“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云”信息系统、随申办“未成年人关爱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建立流动儿童在线基础档案并定期更新,实现服务需求在线申报、资源在线匹配、进展在线跟踪,提升服务效率与精准度。
精准关爱,专业服务深入“心坎里”
长宁区聚焦流动儿童差异化需求,推动服务从“普惠服务”向“精准滴灌”升级,让关爱真正走进儿童心里。
建立标准化评估与分层服务体系。制定《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从监护人状况、亲子关系、社区融入、行为习惯四大维度设置12项二级指标,为流动儿童家庭精准画像,明确帮扶优先级。针对评估结果,构建“特殊群体重点帮扶+普通儿童普惠服务”分层模式,即对家庭困难、残疾、监护缺失的流动儿童,建立急难问题优先解决机制。如华阳路街道以“社工+社区儿童主任”模式,为流动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兴趣培养”服务,实现“学习有良教、心理有疏导、困难有帮助”。
强化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服务。区民政局携手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打造“心之旅”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联合上海市长宁向日葵心理服务中心、橙禾澄心临床心理诊所等专业机构,为流动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测评、沙盘游戏疏导、情绪管理课程等。针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需求,各街镇创新服务形式,如程家桥街道通过“程童慧学”项目开设“融课堂、心课堂、趣课堂、议课堂”,为流动儿童搭建起成长支持体系。
推动家庭赋能与能力提升。各街镇通过“T3家长课堂”“家庭教育指导进社区”等项目,为流动儿童家长提供亲子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心理健康知识等培训,提升家庭监护能力。如天山路街道联合橙禾澄心临床心理诊所开展家长课堂,指导流动儿童家长关注孩子心理状态,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压实责任,关爱保护措施“落到地”
长宁区以“压实责任、强化保障、长效推进”为导向,通过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监督考核等举措,确保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措施落地见效,形成可持续的工作格局。
建强专业服务队伍。区民政局指导街镇发挥主导作用,督促学校、医院、社区、社会组织等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织密儿童保护网。夯实“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福利社工”基层队伍,通过业务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队伍专业能力。
整合多元资源保障。一是建立“资源清单化”管理模式,构建儿童福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宁区代表处成立“宁暖童心”专项基金,为困难家庭流动儿童提供助学金与助学礼包。二是积极动员爱心企业参与流动儿童关爱帮扶,如天山路街道邀请制药企业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并为流动儿童家庭送去生活物资。
健全监督长效机制。建立“一季一排+一季一研”机制,定期分析流动儿童服务成效与问题,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将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纳入街镇民生工作考核体系,通过入户回访、电话调查、儿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监督服务质量,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切实提升流动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豫公网安备4112020200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