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救助管理站的协助下,临时遇困人员张某通过微信视频与失散30余年的女儿隔空相见。屏幕两端,父女二人热泪盈眶、哽咽难言。这一刻,距离和时光仿佛都被温情融化。
8月28日晚,永宁县胜利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某村发现一名行动不便的老人。民警迅速抵达现场,将老人护送至银川市救助管理站。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身体虚弱,无法清晰表述个人身份信息,救助管理站第一时间为其提供食宿、医疗等基本保障,同时,通过全国救助管理系统发布寻亲信息,并同步启动人像比对、技术协查等寻亲流程。
经过一夜休整,老人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次日,工作人员以唠家常的方式耐心与其沟通,逐步获取关键信息——老人自称张某,模糊回忆起家乡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即便没有身份证号等精准信息,工作人员仍依靠零星的线索,反复与朔城区民政、公安等部门联动核验,最终成功联系上张某的女儿。经核实,张某多年前因外出务工与家人失联,女儿得知父亲下落后又惊又喜,但因家庭负担较重、弟弟在外务工,无法亲自前来接领。救助管理站当即承诺:“您放心,我们一定把老人安全护送回家!”
在等待返乡的日子里,张某不仅按时吃饭、休息,有时还会在站内散步、看电视。工作人员始终悉心照料,用尊重与关怀守护老人的尊严。9月2日,3名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陪同张某踏上归途,抵达太原后与当地救助管理站完成交接,顺利将老人送回了家乡。
“我们不仅是送一个人回家,更是补全一个家庭。”近年来,银川市救助管理站持续优化救助管理机制,用温暖与希望照亮每一名受助者的归途。该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强化DNA比对、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的应用,结合传统走访、方言辨识等方式拓宽寻亲渠道,同时,深化与公安、媒体、公益组织的协作,构建更高效的寻亲网络,助力更多离散家庭团圆。
豫公网安备4112020200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