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赜: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播种者”

本报记者 闫 薇
多年来,吕赜始终专注于一件事:如何培养更多专业、有温度的养老人才。她致力于将国际先进的养老理念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构建标准化、可复制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多家养老机构提升服务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持,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更专业的照护。
构建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
吕赜的养老职业生涯始于日资企业日医集团,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精细化管理和“以人为本、自立支援”服务理念的价值。因此,之后她在为国内养老机构培训时,能精准切中养老产业从“粗放式”向“精细化、专业化”转型的痛点——他们最渴求的,正是一套高质量、可复制的人才培养体系。
2021年,吕赜加入河南康养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任培训总监。面对从省级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到镇级养老机构,从高端到普惠的全业态、多层级的养老项目,她的首要任务是构建一套适应多业态的人才培养体系。
吕赜创新性地提出了“全周期陪伴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个“选、育、用、留”全链条贯通的闭环系统。入职前,对新人进行心理测评和情景模拟,量身定制成长规划;入职后,采用“师徒制”手把手带教,并设立阶段性考核持续提升能力;过程中,她建立起垂直反馈机制,深入每个项目工作群,确保每名员工的意见都能被听见、被回应。
针对不同业态的项目,吕赜坚持“核心标准统一,服务内涵分层”的原则。在安全、尊严、隐私保护等底线标准统一的基础上,培训内容会根据项目定位进行差异化调整。高端项目侧重个性化服务和科技赋能,普惠项目则注重基础技能和服务意识培养。这种分层培训模式,使优质服务既能在高端项目中深化细化,也能在普惠项目中有效落实。“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同土壤中开出最适合的花。”吕赜解释道。
在河南康养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董真真看来,吕赜是团队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2022年至2023年,集团在全省的20多个项目集中筹备开业,吕老师带着护理团队把体系搭建起来,培养新人快速上岗,为各项目顺利运营提供了关键支持。”
培养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
吕赜深刻认识到体系化思维和标准化流程在养老服务中的重要性,牵头完成了河南省内15个地市、28家养老机构护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
她认为,标准化是养老服务从“经验驱动”走向“体系驱动”的关键,“对老人意味着安全感,对员工是实用工具,对行业则是可扩展性的基础。”
但最大的挑战并非技术操作,而是统一思想、转变理念。为推进标准落地,吕赜采用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法:将理念“故事化”,用真实案例讲解标准背后的“为什么”;将培训“场景化”,在护理现场进行沉浸式教学;将改善“常态化”,鼓励一线员工成为标准的“优化者”,从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创造。
许昌颐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院长寇赛表示:“从项目筹备开业到成熟运营,吕老师线上线下手把手指导,尤其在标准推行和团队带教上,让我们受益匪浅。”
养老服务是一个高压力、高情感消耗的行业,吕赜特别关注护理团队的心理健康。她构建了“心理健康守护矩阵”,定期为员工开展心理疏导和压力管理培训。当团队成员因照护的老人离世而陷入悲伤甚至想要离职时,吕赜会通过一对一谈心、小组支持等方式进行干预。
“我们要先爱惜自己,才有能力关爱身边的人。”这种充满共情的引导,帮助伙伴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社会价值,坚定了职业初心。这是她“陪伴式成长”理念最温暖的体现。
河南阳城养生苑护理主任杨颖青对此感受深切:“吕老师不仅帮助我们提升专业技能,更在风险预防、家属沟通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撑,是团队坚强的后盾。”
在吕赜的带领下,护理团队在省、市级养老护理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多次斩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
谈及坚持的动力,吕赜的回答朴实而真诚:“是老人脸上的笑容,是团队的成长,也是为行业尽一份力的成就感。”
从理念引入到体系构建,从标准推行到人心凝聚,吕赜以坚守默默推动着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她用专业与温度,为“夕阳红”注入更多安心与温暖。
高倩:让养老院变成“享老地”

本报记者 张 婷
“倍儿哏儿(特别好玩)”“打镲(拿人开涮)”“各了崩子(不合群)”……在天津福汇养老院一楼大厅,有一面方言墙,墙上每句方言都对应一个拳头大小的圆形按钮。路过的老人们按下按钮,就能听到欢快的语音。瞬间,笑容绽放在老人们的脸上。
这家养老院的院长,是80后高倩。从房地产行业跨界而来,她摸爬滚打,将养老院打造成天津市四星级养老机构、天津市金口碑养老机构,让老人们在这里享受愉快、幸福的晚年。
从零学起,坚定转型
2017年,是高倩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彼时,她刚接手家里的房地产公司,却恰逢行业下行,“小企业难以为继”的现实让她萌生了转型的念头。而父亲突发脑出血、住院76天的经历,让她开始思考:“我是独生女,老人倒下了,我照顾得了吗?”
从“先利己,能给家人一个安心的养老地”出发,高倩决定投身养老行业,但最初的探索充满坎坷。
高薪聘请的院长,将养老院经营得像“病房”,“老人整天卧床,不下楼、不见阳光,没有活力。”辞退院长后,她不知从哪里开始,“一边是家人托付,一边是对‘好的养老’的迷茫,偷偷哭了好几回。”
高倩决定从零学起,此后3年,她像“考证达人”一样冲刺: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康复理疗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20余本证书的背后,是她凌晨刷题、周末上课的坚持。
让高倩受挫的,还有部分同行的防备。“我想上门学习,人家不接待;想请教制度如何制定,没人愿意说。”那时她就暗下决心,“等我做好了,一定把经验全公开,不让别人走我的弯路。”
让认知症老人快乐生活
养老院入住的90位老人中,患有认知症的占比近1/3。“他们面对的是普通人很难理解的世界。”高倩想,“得让他们在这里过得开心、有尊严。”
去年入住的刘新华(化名)患有认知症,白天昏昏沉沉,晚上却不睡觉,把家里的东西都砸了,家人没办法,只能将其送到养老院。
“老人白天没事做,休息够了,晚上怎么能睡得着。”高倩决定帮老人们找回生活的乐趣,“认知症老人不是‘麻烦’,他们只是忘了怎么表达。”
2024年,高倩精心打造的认知照护专区落地。记者走进专区,发现处处都是“小心思”。
门口的“记忆咖啡厅”里,两位老人面带微笑,齐声说着“欢迎光临,请问您喝点什么”,这句简单的话高倩教老人练习了上百次;一楼手工区,老人缝制的安抚抱枕上,纽扣、粗布条错落有致,老人做好后进行义卖,钱全捐出去,他们很开心;四楼的“时光照相馆”里,老皮箱、旧算盘、旧冰箱整齐陈列,老人想拍照片,在这里就能穿越回年轻时;触摸墙上,毛线、布料、仿真蔬菜水果触感各异,有位奶奶每天来捋毛线,能沉浸式玩一下午,烦躁劲全没了。
地面的数字游走线更是个“神器”,数字不连续,当老人喊着“要回家”时,高倩就带着老人来到这里:“咱从1走到100就回去。”但刚走到48,老人就忘了要回家,只想着找到49、50。高倩说:“老人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就是最好的状态。”
精细化管理,人文化关怀
“院长,我爱人出院了,我得辞职照顾她……”去年春节,一通电话让高倩心头一紧,厨师长的爱人突发脑出血,出院后离不开人,“他才40多岁,要是辞职不干,这个家就没收入了。”
高倩当即决定,让厨师长带着爱人来上班,并为他们提供双人宿舍,护理员闲时还能帮忙照顾。如今,厨师长的爱人早已康复,但还住在养老院,每天帮着打扫卫生、收拾桌椅,她总对高倩说:“再给我派点活,不能给你们添麻烦。”
近两年,养老院没有员工离职,高倩的秘诀是“尊重与规划”。她把每位员工当家人,还给年轻人画了“能实现的饼”:三楼楼层长性格活泼,她引导其开展认知症小组训练,成为“认知症专员”;00后护理员想考证,“只要对工作有帮助,学费全报销,还给带薪学习时间。”现在,团队里90后、00后已有12人,管理层平均年龄仅26岁。
高倩还是个“会省钱的管家”,公园撤下的长椅,她翻新后放在了院子里;朋友家不用的猫笼,成了院里流浪小猫的家。她总是说:“能自己干的不花钱,能二次利用的不浪费。”省下来的钱,全被她花在了老人和员工身上。
“好养老院的标准很简单——我舍得把我爸接进来。”如今,高倩的养老院每天欢声笑语,她还和几位同道中人创建了“123养老人俱乐部”,想把踩过的坑、积累的经验分享出去,“养老行业蛋糕很大,只有大家一起做好,才能让更多老人享受幸福晚年。”
王艳娇:用专业服务守护幸福“夕阳红”

本报记者 马丽萍
每天不定时在走廊蹲点,只为深入了解老人的行为模式;设计培训课程,只为帮助老人缓解焦虑;组建文艺及志愿服务小分队,只为让老人重塑自信心……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社工王艳娇每天忙碌穿梭于办公室和服务对象所在楼层。9年来,她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帮助服务对象适应机构生活,维持现有身心功能,过上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生活。
用爱心敲开信任之门
2016年,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在全市率先设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专区(以下简称计生专区)。同年10月,27岁的王艳娇如愿考进该院社工科,因拥有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双重专业背景,被安排接手计生专区。
“每扇紧闭的门后,都有一颗渴望被看见的心。刚开始,真的挺难的。”回想起最初的工作经历,王艳娇说:“委屈过、伤心过,但从没想过放弃。”
她深知这是一场需要倾注真心的“旅程”。
为了与老人们尽快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她挨个房间走访,与老年人谈心、聊家常,投入大量时间倾听与陪伴。有时遇到老人闭门不见,甚至冷言相对,她也不灰心,第二天依然笑脸相迎。
伸手不打笑脸人。就这样,她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己的热情、执着,慢慢叩开了老人冰封的心门。他们逐渐接受并认可了这位青春活力、极富爱心的女孩。
走进他们的生活后,王艳娇从老人的急难愁盼入手,有的老人需要解决电脑故障,有的老人担心身故后的财产处置……她事无巨细地协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用专业重塑生命价值
计生专区陆续接收了80余位老人。王艳娇深知,解决这些老人的困境需要智慧和毅力。为此,她不断学习,努力发挥专业所长,研究探索、开拓进取。
摸清需求,服务才能精准到位。结合走访与问卷调查情况,王艳娇对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和需求进行全面分析,据此制订个性化活动方案。
为帮助刚入住的老人尽快融入环境,她运用个案与小组方式介入,帮助老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外出游览、集体生日会及重要节庆活动,增进老人之间的互动,营造友好的氛围。
结合老人兴趣爱好,她开展了台球、手工疗愈等兴趣小组;同时,链接外部资源实施兴趣赋能计划,开展声乐、朗诵、钢琴教学,并组建文艺小分队与志愿服务队,让老人参与院内各类演出、活动室服务与管理,以此帮助老人重塑自信心,提升自我认同感。
针对丧亲后的哀伤情绪,她举办艺术疗愈小组,并运用个案方法进行干预,还链接外部资源为服务对象开展生命教育讲座、生前预嘱小组等,缓解老人焦虑情绪。
在计生专区工作期间,王艳娇先后开展专业小组16个、举办大型活动60余场、服务老人2300余人次。当老人把“用心服务排忧解难,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锦旗送给她时,她真切感受到老人们的信任与依赖。
用青春书写责任担当
2025年5月,王艳娇调任至颐养园工作。面对平均年龄超过88岁的高龄老年群体,她敏锐把握其生理机能衰退与心理需求敏感的特点,迅速完成了角色转变。
针对老人的情绪与睡眠问题,王艳娇与同事迅速响应,邀请高校专家共同设计了“心安处 岁月长”的正念课程,运用非药物干预的方式,帮助老人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老人最怕的是摔倒。”王艳娇告诉记者,因近半年来园区发生的两起跌倒事件,不少老人存在恐慌与焦虑情绪,结合颐养园老人半自理的身体状态,她和同事迅速链接园区护士、康复师,开展了预防跌倒学习小组活动,带领老人系统学习预防跌倒的知识及增强下肢力量的锻炼方法,提高老年人日常锻炼的积极性。
“面对挑战不畏难,兢兢业业做服务。”看着王艳娇一路成长,同为社工出身的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尚振坤倍感欣喜。付出终有回报,王艳娇不仅受到服务对象的一致认可,也先后荣获北京市“孝顺榜样”、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用青春书写责任担当,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王艳娇坚信,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孙慧:用爱心与责任为特困
老人撑起一片明亮的天

通讯员 阮梦勤
在安徽省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每当提起孙慧,老人们总会感慨:“小孙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要亲。”自2018年养护院筹建之初入职,到如今成为院里的“顶梁柱”,7年来,她用温暖的双手、专业的技能和真心的陪伴,为一群无儿无女、残疾失能的特困老人撑起了一片明亮的天。
坚守初心,将共情化作扎根养老的动力
2018年6月,刚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毕业的孙慧,入职筹建中的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首批老人入住当天,她在院门口热情迎接,却遭遇沉默回应。民政工作人员悄悄地对她说:“这是许爷爷,啥也看不见、听不见、说不出。”那一刻,孙慧内心一紧:“一个人被困在黑暗中,得多孤单。”
办完入住手续,孙慧搀扶着许爷爷前往房间,并牵起老人的手,一点点帮他触摸床铺、枕头,耐心引导他熟悉房间。起初,许爷爷对孙慧的照料有些排斥,不停摆手推开她,孙慧像安抚孩子般轻抚老人的后背,慢慢让其放下戒备。后来,孙慧成了许爷爷的“眼睛”和“耳朵”:把水杯、毛巾放在固定位置,陪老人一遍遍熟悉走回房间的路线。如今,老人摸索出了“数门框”找房间的办法,只要他摸到第一个房间的门框,就会摆手让孙慧离开。“我总悄悄跟在后面,直到他推开自己的房门,我心里才踏实。”孙慧说。
孙慧照顾着很多像许爷爷这样的老年人,她心疼他们的不易,并将这份共情化作坚守初心、扎根养老的动力。
倾注真心,以日常陪伴赢得信任
有些老人性格孤僻敏感,孙慧明白,要照顾好他们,除了日常护理,更要走进他们的内心。
“于大爷、于二爷,今天晴天,风不大,等会儿量完血压,我陪你们下楼晒太阳哦。”每天清晨,孙慧必定先到于氏兄弟的房间,而这对失明的老人每天也在盼望着孙慧的“专属天气预报”。其实,兄弟俩可以通过收音机听天气预报,但他们还是愿意和孙慧多聊聊天。孙慧懂得他们的心思,工作再忙,每天的播报从未间断,有时她还会带上软糕等零食,一边喂他们吃,一边拉家常。
“奶奶,你今天真好看,像仙女!”智力如孩童的龚奶奶很爱美,每当她闹脾气不肯吃降压药时,孙慧就变着法地夸老人漂亮,然后哄着合不拢嘴的老人:“吃完药变个苹果给你呀。”龚奶奶就会乖乖配合。
休息时,孙慧常常坐在院子里听老人们反复讲述往事,还会追问“后来呢”。“我不过多花点时间陪他们,他们就特别开心。”孙慧说。
秉持匠心,用专业技能助老人安康
对老人们来说,得到更好的照护,才能安心住下来。孙慧深知,这份安心得靠过硬的专业技能托住。
刚入职时,孙慧跟着老师苦练基础护理操作:给失能老人翻身、精准喂药防呛咳、辅助康复训练……很快,她就把每个动作练到精准,掌握了护理要点。然而,孙慧未满足于此。院里老人大多患有基础病,为了在照护这些老人时更加有的放矢,她主动报名参加省、市养老护理培训,高血压、糖尿病等护理知识记了满满3大本。
为检验本领,孙慧还主动“闯赛场”,在2020年、2023年分别获得蚌埠市、安徽省养老护理竞赛奖项,2024年代表安徽省征战全国比赛,2025年夺得省赛第一名。“不是为了拿奖,而是想知道自己有没有护老人周全的能力。”孙慧说。她的一身本事果然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一次查房,孙慧在走廊看见一位老人捂着胸口、说不出话。凭借多年经验,她立刻冲过去为老人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伴随“哇”的一声,老人将食物吐了出来,呼吸也很快恢复了顺畅。
孙慧有一本台账,上面记着每位老人的专属“护理密码”:于爷爷晨起需要先测血压再喂药,给张奶奶喂流食要将床头抬高30度……“每位老人情况不一样,记准了,才能少出岔子。”孙慧说。
从刚入职的“小孙”,变成老人口中的“自家孩子”,体现出老人们对孙慧的由衷接纳和满心信赖。“这些老人苦了一辈子,我只想给他们的晚年生活‘撒点糖’。”孙慧笑着说。
豫公网安备4112020200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