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地邮协作让更多“平顺味道”走出大山
发布日期: 2025-09-26 17:26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杨淘夷

太行山腹地,一条条蜿蜒的乡村邮路有了崭新的名字,一块块门牌钉在农家院墙上,曾经“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的问题正在解决。作为全国地名服务提升试点县,近年来,山西省平顺县以“地名+邮政”为突破口,通过规范命名、科学编码、数字赋能等举措,不仅让快递跑得更快,更让山货走得更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破解村路“无名之困”

“过去送快递,地址写‘某某超市’,严重影响投递的精准性!”平顺县邮政部门工作人员回忆道。

调查显示,全县151个行政村中,200余个寄递物流点普遍存在“有地无名、有名无标”问题。模糊地址不仅让快递员犯难,更给村民办理产权登记、身份证变更等民生事务带来不便。

为此,平顺县民政局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邮政部门开启“三步走”攻坚:规范命名、科学编码、安装标识。各村通过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拟定道路命名方案,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审批。针对合并后的行政村,采用“原村名+通名”的方式留存乡愁记忆,如“德和路”“周家峪街”。

在科学编制地址方面,平顺县引入专业力量,在各行政村实行分类编码。在街路巷规整的行政村,参照城镇建成区标准地址编码规则,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对于街路巷不规整的行政村,则采用分区、分片或流水号编制门牌的方式。

试点期间,5个乡镇的13个行政村完成了2903条标准地址的编制工作。例如,寄递物流点“西沟村向英综合商店”如今正式有了专属门牌“西沟乡西沟村商业街1号”,村民直言:“网购再不怕送错了!”

一个路名带火一个村

在石城镇源头村,一条通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龙门寺的道路被命名为“龙门路”。这条不足千米的小路,将千年古寺与龙门路40号“花椒谷康养小镇”串联起来。路旁竖立的红色宣传牌上,“碧波微澜绕翠峰,椒香四溢待宾朋”的诗句成了游客打卡的热点。

该地集花椒美食体验、特色民宿住宿、龙门古建观赏、自然景观游览于一体,年均接待游客1.8万人次,旅游收益超300万元。

龙门寺旁的“丫丫便利店”既是寄递点,又是电商服务站,村民在此将“大红袍”花椒打包发往全国。“路名一改,游客多了,花椒线上销售也更方便了!”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

北社村的改变同样令人瞩目。这座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景车”而闻名的千年古村,曾因缺乏路标导致快递员和游客频频迷路。2024年3月,村集体自筹资金安装了26块街路巷标识牌,覆盖6条主路与20条巷道,“状元街”“耕读路”等新名与“狮子东巷”等老地名交相辉映。标志牌立起后,游客问路频次减少,快递进村效率提升。村民感慨:“以前外人进村总绕路,现在连快递小哥都能精准抵达!”

“数字名片”赋能乡村振兴

在“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微信小程序及高德、百度等网络地图上,平顺县的寄递物流点被逐一“点亮”。目前,全县已上传地名信息6000余条,在网络地图上标注87条,在小程序中录入727条,基本覆盖乡村物流末端。

平顺县计划将传统门牌升级为“数字名片”,扫码即可实现导航到户、查询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信息。目前,该县正与专业公司合作攻关技术难题,未来还将延伸至旅游景点、加工厂等兴趣点,推动“智慧乡村”建设。例如,在花椒种植区设置特色路牌,链接电商平台;在古村落嵌入文旅导览信息,吸引深度游游客。

“地名标准化是起点,产业融合才是终点。”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打通“快递下乡”与“山货进城”的双向流通通道,力争提升乡村物流效率、农产品线上销售占比,让更多“平顺味道”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