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倩
从无户籍、无住所的“漂泊者”,到有身份、有归属的“有家者”,这看似简单的转变背后,却是救助管理工作者在落户安置“最后一公里”的执着与坚守。近年来,各地救助管理机构创新救助服务机制,探索救助管理制度与社会救助体系的衔接路径,将落户登记与低保申领、特困供养、医保参保等政策打通,让受助人员“落得了户、安得了家、享得了保障”。同时,还从“临时救助”向“长效保障”延伸,健全源头治理与回归稳固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受助人员,“一人一策”定制解决方案,确保他们“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安置稳妥”。
跨区域联动,做好返乡安置保障衔接
“这下心里有底了,能安心回去了!”近日,71岁的罗某在四川省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陪伴下,踏上了返回眉山老家的路。
此前半个月,罗某因积蓄耗尽、与家人失联,陷入“无收入、无住房、无亲属”的“三无”困境,走投无路时,他走进了救助管理站。
对罗某而言,“回家”不仅是地理上的归途,更需要解决落户地的安置保障——这正是“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迅速启动跨区域联动机制,第一时间联系其户籍地眉山市当地政府,详细说明了罗某的困境。在两地协同下,当地政府快速核实信息,着手为其申请返乡安置保障。
针对最棘手的住房难题,经多方协调,当地民政部门为罗某办理了特困人员供养,不仅能为其提供稳定的生活补贴,更将他安置在当地福利院,让他的“回家路”变成了“安家路”。
“救助不是送回去就结束,而是要帮他在老家真正扎下根。”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说。从对接当地政策到跟进手续办理,每一个环节都力求“无缝衔接”,就是为了让罗某回到眉山后不用再为“住在哪、靠什么生活”发愁。当得知特困供养及住房方案落地时,罗某反复道谢,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拓展服务,帮助修复家庭关系
“不是无家可归,而是有家难回。”这是山东省泰安市救助管理站在工作中发现的特殊案例。
日前,泰安市救助管理站接到市民来电,称有位无家可归的老人,请求救助。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得知老人姓张,65岁,系本地人,患有高血压及脑梗后遗症,行动不便。随后,公安民警查询到了张某亲属的联系方式,但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多次致电均无人接听。为保障老人安全,救助管理站便先行将老人接回站内安置,同时持续寻找家属。随后,救助管理站与属地民政局联动,联系张某户籍所在社区接收安置,但因其属于空挂户,无法接收;联系家属,却因家庭矛盾被“拒之门外”,安置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这“最后一公里”的堵点,泰安市救助管理站创新探索“社区调解+法律兜底”双轨模式。一方面,联合属地民政、街道、社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试图通过社区调解柔性化解家庭矛盾,让家属接纳张某;另一方面,在调解无果后,果断联动法律援助机构,协助居委会提起诉讼,用法律武器明确家属的赡养责任。最终,在“温情调解”与“法律施压”的双重作用下,张某家属间达成赡养协议,将老人接回妥善照料,一场“有家难回”的困境就此破解。
据泰安市救助管理站统计,救助的临时遇困人员中有10%存在赡养纠纷等家庭问题。“仅2024年,我们就处理了7起赡养纠纷。”泰安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盛强说,“对这类受助人员,落户只是基础,回归家庭、获得照料才是安置的核心。”通过“调解+法律”双轨模式,救助管理站不再只是临时遇困人员的临时避风港,更成为修复家庭关系的枢纽。
多方联动,让受助者“有靠有盼”
“这身份证上的人,真的是我吗?”日前,孙某颤抖着接过崭新的身份证,泪流满面。
事情得从几个月前说起。今年2月,吉林省白城市救助管理站接到白城中医院的电话,称有一名男子因跳桥轻生被送到医院救治,希望启动联合救助响应。可工作人员赶到医院后,无论怎么询问,这名男子都始终闭口不语。人脸比对系统也无法识别出他的身份。随后,工作人员在其携带的手机中,翻到一张东胜乡某村开具的介绍信,据此查询到了他的信息。
据该村村委会主任介绍,他是孙某,出生时因属超生,一直没有落户,如今,其父已去世,母亲在他3岁时就离家出走,姐姐也无力照顾他。没读过书的他,无知识、无技能、无住所,多年来只能靠打零工四处漂泊。此时,医院诊断出孙某肋骨、腰椎等多处骨折,且患有开放性肺结核,病情较重。
“帮他活下来不难,难的是怎么帮他‘有尊严地活下去’。”白城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娄宏伟说,“必须打通无籍落户与后续安置的‘最后一公里’。”
随后,白城市救助管理站按“救急监测—分类照护—应急处置”机制,分成多个小组,24小时轮班监护,时刻关注孙某的身体状况,有的同事还自掏腰包,给他买了水果、鸡蛋、奶粉等营养品;根据孙某的心理和身体状况专门组建了“心理咨询师+专业护理师”团队,提供心理安抚,并在孙某病情出现反复时将其及时转至长春市传染病医院继续治疗。
与此同时,回归稳固工作也同步启动,工作人员到公安部门详细了解落户的政策和流程,并一次次奔赴其户籍地所在村,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争取签字证明,最终帮孙某拿到了崭新的身份证。
户籍落地只是第一步,安置保障更要跟上。在孙某治疗期间,工作人员早早与民政、残联、卫健等部门联动,详细梳理了评残及保障政策的要求,指导村委会为孙某申请办理二级伤残认证,协助申报特困供养政策,联系东胜乡福利院落实安置。如今,孙某在福利院有了固定住所,每月能领到生活补助,还能享受医疗保障,从“无依无靠”变成“有靠有盼”。
从成都罗某的返乡安置,到泰安张某的回归家庭,再到白城孙某的新生,三地救助管理站的实践证明,救助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简单的“送一程”,更要精准对接户籍政策、安置资源与家庭需求,让受助者不仅“有处去”,更“有归宿”。
豫公网安备41120202000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