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遗址公园一角。 供图/视觉中国
行政区划的历史文化传承,如城市肌理中流淌的涓涓文脉,既勾勒出城市的空间印记,更在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凝聚城市精神、推动城市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
筑牢传承根基,激活文化生命力
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行政区划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系统思维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多维实践赓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软实力。
制度先行,筑牢传承保护“压舱石”。上海制定出台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法规,明确了包括行政区划文化资源在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范围、标准与责任主体,让传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文化守护打下坚实制度根基。同时,上海早在2013年便建立了重点历史政区地名保护名录,并在历次区划调整中坚守文化根脉。如虹口区撤销提篮桥街道时,专设提篮桥居委会,用以留存这一重要历史政区地名记忆。
文旅融合,打造城市文化“活名片”。上海以行政区划为线索,设计了“阅读建筑”“漫步街区”等特色路线,用“黄浦区老城厢风情游”串联起石库门与老字号,以“徐汇区西岸往事”交织起工业遗产与艺术新韵,将抽象的区划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以“政区文化+非遗文化”为纽带,让沪剧的婉转、浦东说书的生动、嘉定竹刻的精巧、松江顾绣的雅致融入区划语境,在丰富海派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传承发扬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强化城市文化认同。
社区参与,凝聚文化传承“向心力”。社区是文脉传承的鲜活载体。2021年,上海开展了“源起黄浦”活动,推出小东门、老西门街道政区地名书籍与“老城厢CityWalk地图”;2025年,上海又深化开展了“寻迹黄浦”活动,向社会征集史料与作品,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守护行政区划文化中的集体记忆。
塑造城市精神,涵养城市发展力
从秦代域内出现海盐县,到唐代华亭县奠定区划根基,从近代租界与华界并存,到如今16区协同发展,一部上海行政区划的沿革史,就是一部城市精神的塑造史。
行政区划的空间迭代,孕育“兼容并蓄”精神基因。区划版图的变迁始终伴随着文化交融。明清时,松江府作为“苏松太”核心,以“衣被天下”的棉纺业孕育务实求新品格,承载江南文脉的精致;开埠后,租界与华界交错,外滩西洋建筑与老城厢石库门隔街相望,淬炼出“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特质。如今,黄浦区的外滩风情、徐汇区的海派洋房、虹口区的里弄韵味、嘉定区的疁城古韵,每个行政区划沉淀的深厚文化印记,共同铺就了“海纳百川”的城市底色,成为吸引全球人才与创新资源的精神密码。
行政区划的功能演进,锚定“守正创新”发展路径。上海行政建制的调整始终与城市功能升级同频共振,而历史文化则是功能迭代的“定盘星”。从晚清上海县成为商贸枢纽,到新中国成立后杨浦的工业振兴、浦东的开发开放,每一次城市功能的重塑无不以文化为根基。浦东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偏僻地,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始终延续着“敢闯敢试”的开埠精神;静安区“撤二建一”既守护了南京西路商业文脉,又注入了“国际静安”新元素,实现“老树新枝”的蜕变。区划调整始终是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智慧滋养城市现代化发展。
行政区划的治理实践,构建“古今交融”发展范式。超大城市治理的难点之一,在于将历史根脉融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上海以“一区一策”工作机制,实现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精准对接:松江区以“上海之根”为核,将广富林遗址的6000年马家浜文化植入新城建设,让“考古现场”变身为“文化客厅”;青浦区依托朱家角古镇,以“古镇+新城”模式让水乡肌理与现代市政无缝衔接。这种精细化保护,既避免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又让历史文化从“博物馆里的标本”成为“活在当下的风景”,为上海城市现代化发展注入人文温度。
深化系统保护,增强传承持续力
未来,上海将从三方面持续深化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让文脉在创新中绵延发展。
强化部门协同,构建保护体系。加强民政与相关部门联动,梳理评估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资源,明确保护重点,实施科学措施,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守护,让文化遗产在协同中焕发勃勃生机。
深化传承研究,挖掘内涵价值。鼓励高校、研究机构聚焦“上海之源”的黄浦区、“上海之根”的松江区、南方夫子言偃讲学地奉贤区、浦东文化之根川沙镇等优秀政区历史文化样本,深挖历史内涵,讲好区划故事,厚植文化底蕴,彰显城市独特基因。
拓宽宣传渠道,激发社会参与。借力新媒体与公共文化空间,联合文化博主制作政区文化短视频等,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行政区划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通过多元传播,推动社会广泛参与,让区划文化成为全民共护的精神财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上海将持续守护行政区划历史文化,让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能“明晰前行的方向”,又能“认得回家的路”。(供稿/上海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