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高质量解决相对贫困 关注“沉默的极少数”
发布日期: 2020-09-09 10:40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张 俊

  在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之后,对相对贫困人口应采取什么样的救助措施?近年来,上海在不断提升各类救助政策保障力度、兜牢困难群众民生底线的同时,关注“沉默的极少数”,积极探索高质量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途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推行社区救助顾问制度,让社会救助更加全面、深入

  2019年5月1日《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实施后,上海的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符合条件的居民已经实现应保尽保。“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个别群众不了解救助政策,不知该申请哪些救助,以至于没有享受到政策。”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介绍,对于这些“沉默的极少数”,2019年市民政局推行了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在长宁区先行试点。

  如何精准救助“沉默的极少数”?长宁区作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创新措施广受关注。据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介绍,长宁区扩大了社会救助目标群体,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身体健康、社会融入、生活状况等纳入贫困测量指标,构筑社会救助“四圈”防线:第一圈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第二圈为低收入家庭,第三圈为支出型贫困家庭,第四圈为特殊困难家庭。此举让长宁区救助信息数据库的目标瞄准对象从原来以低保家庭为主的约6000人,拓展至3.5万人,从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扩大至6%。这一扩大救助范围、致力于解决相对贫困的探索,得到了长宁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

  由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意味着社会救助工作的模式和机制都要创新。长宁区组建起一支由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人员、居民区救助人员和专业社工组成的社区救助顾问团队,并搭建了“线上智能顾问”和“线下站点顾问”两个平台。

  “社区救助顾问不只是介绍政策,而是一户一策的陪伴式、长效式、全程式救助帮扶。除了物质救助,社区救助顾问还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多种服务,形成‘赋能包’,促进困难对象个体发展。”章维介绍道。

  这支新组建的队伍已扩展至300多人,他们对140多条救助政策进行梳理,对7000多名救助对象精准评估,链接了860多家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重点帮扶救助了150余户困难家庭。

  长宁区新泾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高韵添从事救助工作多年,她告诉记者,在社区救助顾问的陪伴下,新泾镇有两户困难家庭的孩子在疫情期间坚持学习。今年一个考入了复旦中学,一个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在社区救助顾问的指导下,一位残疾姑娘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收获了美好的爱情。“陪伴是一种温暖的力量,在关键时候可以让困难群众走出困难的步伐更加坚定。”

  今年,在长宁区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上海市已全面推行社区救助顾问制度。

  构建“一网统管”大数据平台,让社会救助更加精准、智能

  “以前是人找政策,现在是政策找人。”李勇表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政策找人”成为可能,让政府部门主动作为更加精准。

  上海民政系统以全市“一网统管”建设为依托,建设民政业务“数据海”,打造民政业务数据资源库。根据“数据海”项目,上海建立“多重困难家庭筛查”模型,以家庭困难成因为参数构建模型。对生活(经济)需求、身心健康需求、家庭关系需求、家庭照顾需求、就业需求、重大变故(紧急事件)应对需求等6方面15单项指标“打分”,分值对应家庭困难程度,分值越高,受到“社区救助顾问”等专业力量关注的程度就越高。

  在社会救助领域,上海不少区正通过“一网统管”民生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困难群体。

  徐汇区民政局着力构建“一网统管+精准救助”工作模式,将政策主动送到居民家中,把救助服务送到百姓开口之前。该区“一网统管”精准救助场景,将民政、人社、医保等14个条线,1600万条民生数据汇聚在一起,为家庭、个人打上45类标签,通过勾选一项或多项民生体征标签,根据家庭致困精算公式,智能识别困难群众中“沉默的极少数”,并由系统智能派单给社区工作者。

  “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将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就业帮扶纳入‘一网统管’精准救助场景,精准识别50多名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依托社区就业援助体系,帮助这些大学生顺利就业。”徐汇区民政局副局长张蓉介绍。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开通具有灵敏触发机制的“数字驾驶舱”,一旦患有重病大病居民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办理医保登记,“数字驾驶舱”即刻“触发”,自动调取数据,经过系统分析,如果发现居民存在因病致贫风险,系统将自动向居委会推送提示。救助工作人员在收到信息后,上门了解居民情况,并指导其申请救助。

  动员社会力量共织“安全网”,让社会救助更加精细、丰富

  在严格执行刚性政策的同时,上海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参与,将政府的9项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进行有机整合,形成“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共织社会救助“安全网”。

  如何从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综合发展型救助转变,分层分类满足困难群体的需求?多年来致力于社会救助工作的上海申爱社工机构负责人张粉霞认为,除了帮助困难群体匹配政策,更重要的是为他们链接资源、搭建桥梁,解决发展需求。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仅使上海社会救助的资源更加多样,而且使服务内容更加精细、服务形式更加丰富。静安区民政局开展“桥计划项目”,携手上海申爱社工团队设立“社工服务关爱热线”,完成对1692人的关怀服务,与困境家庭线上沟通1615次。疫情期间,在线上发起“一只口罩的助力”及“两小时的伙伴”志愿者招募活动,社工及志愿者合力将近300只捐赠口罩送到40多户困境家庭,为52户困境儿童提供线上课业辅导及成长关怀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达1624小时。

  记者在闵行区了解到,该区对慈善超市进行社会化运作改革,搭建起社区扶贫帮困新平台:全区18个慈善超市每年开展社区公益活动2500余场次,与区域内160户特殊困难家庭结对帮困,为部分自闭症患儿家庭提供家长和孩子双就业岗位。疫情期间,慈善超市还为近万户居家隔离居民每天提供“一站式”生活物资配送服务。

  浦东新区在区域化党建大格局之下,民政部门与党建部门联手,实地走访了解困难群众需求,并将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微心愿”项目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由爱心企业或个人认领,将共性需求依托项目化运作,为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社会救助搭建了通道。

  据悉,在进行上述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下一步,上海市将继续深入探索“发展型救助”体系,使社会救助工作更加吻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破解相对贫困问题的需要,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提供持续稳定、精准有力、牢固可靠的民生保障。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