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两代人的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坚守
发布日期: 2020-09-30 17:27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楼岱阳 口述 翟 倩 整理

  我叫楼岱阳,今年51岁。我和我的母亲王冬花都曾在浙江省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就职。

  1949年8月,杭州市政府接管旧的儿童收容教养机构。1959年更名为市儿童福利院。我母亲是1967年来到儿童福利院当保育员的,那时我还没出生。打从我有记忆时起,对儿童福利院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儿童福利院是幸福的。那里有奶、有肉,吃得饱、睡得好,让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很是羡慕。

  儿童福利院是快乐的。那里有外面玩不到、见不着的玩具。

  儿童福利院是有味道的。走廊里、院子里一块块尿布随风飘扬,混着奶香。

  小时候,我常喜欢跟着母亲到院里,看她工作、跟小朋友玩。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母亲真的很累,她负责1-6岁宝宝的日常护理,孩子们吃的、穿的、用的,她都要亲力亲为。

  因为没有煤气灶,用的是大灶台,母亲每天早上要很早起来生火、烧水,奶粉、米粉现吃现泡,就怕饿着孩子们;每天要拿着扁担去水房挑水回来给孩子们洗澡,空闲时间还要洗尿布、叠尿布,准备好一天的用量;孩子们的衣服要自己做,样式简单,实用为主;加上常规的洗碗、打扫卫生、洗衣服,一天忙下来,母亲往往累得直不起腰来。

  我也说过母亲,这么累,为什么不想换换工作。她微微一笑说:“你不懂。”

  当时的我确实不懂,只知道母亲工作的20年里,每天都能听到她讲着院里的事情:哪个孩子叫她妈妈了、哪个孩子能走路了、哪个孩子亲了她一下等。因为耳濡目染,在母亲退休8年后,1995年,我也来到院里工作,直到去年退休时,我终于明白了母亲,在这里身体上是累的,精神上却很快乐、很满足。

  我在院这24年正赶上院里高速发展,推进“养、治、教、康”服务,变化很大。

  住。之前只有一幢楼,大小孩子都在里面生活学习,现在有13幢楼,孩子们分区域养育。

  玩。户外活动区变大了,增设了很多大型玩具,后来搬了新院,还建了大操场,环境好多了。

  衣。全部外面采购,色彩鲜艳,样式多变,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尿布也被淘汰,换成了尿不湿,方便又卫生。

  食。注重膳食营养、科学卫生,除了每天的牛奶,还丰富了菜品,鱼、肉、蛋、菜、杂粮等,应有尽有。就拿泡奶来说,母亲那会儿随吃随泡,好几个孩子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我那会儿院里在厨房添置了冰箱,设置了奶房,所有孩子的奶一次性冲泡好一天的量放在冰箱里,到时间温温就能吃,方便多了。现在就更加合理,奶房设在生活区楼层内,由专人负责上下午两次制作好牛奶和菜泥、果泥,管理严格,更加卫生。

  教。专业的老师配在组里,制订适合各年龄段的教学方案。

  医。院里设了医疗保健中心,开展了“明天计划”,孩子们的健康有了保障。

  康。院里创办了特殊教育学校,对适龄孩子进行多项康复及技能培训,让他们成年后能有一技之长,顺利融入社会。

  不仅孩子们的变化大,我们员工的变化也很大。院里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培训,教授新的科学护理方式,比如对唇腭裂孩子的护理,用什么样的姿势、每次给奶量是多少、怎么喂,都有讲究。2004年,10个月大、患有唇腭裂的小波,去省口腔医院做唇腭裂修补手术那几天,我就按照学到的方法,一滴滴把奶喂到他嘴里,少量多餐,出院回到单位时,大家都夸孩子长胖长漂亮了呢。

  另外,我们员工的构成更趋于年轻化,他们比我们专业、文化程度也高,由他们接棒,我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好,儿童福利院会越变越美。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