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董 冰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科学擘画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作为民政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国之大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责,在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新篇章中贡献民政力量。
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第一位
阜阳民政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当前,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学习,尤其要掌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与民政领域相关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党中央赋予民政工作的职责使命,深刻把握民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政治性、群众性、时代性、协同性特点,把准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的功能定位,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协调行动。
更加有力推进基本民生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新时代十年,全市民政部门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履职尽责,基本建成了社会救助体系,全市93.6万名孤老残幼等特殊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新征程上,阜阳民政部门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制度可及性和救助时效性。扎实推进“救急难”工作,拓展社会救助服务内涵,建立“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拓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应用,研究制定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管理办法,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推动发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精准管理,推动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做好寻亲、安置等工作。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规范收养评估程序。
更加有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新时代十年,全市城乡社区治理服务水平持续提升,1971个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6146家社会组织、4037个志愿团体和1.8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和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征程上,阜阳民政部门将顺应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新需求新期待,提升乡镇(街道)为民服务、议事协商等治理能力,不断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高标准建设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平台,增强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深化拓展“四事四权”工作法,组织实施“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持续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提升登记规范化水平和便民利民程度,常态化推进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开展“阜阳慈善奖”评选活动,培育慈善品牌项目。支持各地成立县级社会工作指导中心,认真实施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监管,发展公益慈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推动“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创新开展,推出更多基层社会治理“阜阳经验”。
更加有效推进基本社会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新时代十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积极作为,基本社会服务持续优化,服务138万名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成型,面向237万名未成年人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加快构建,婚丧服务更加便利、移风易俗更加深入。新征程上,阜阳民政部门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市级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将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由困难老年人向全体老年人延伸。加大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推进力度,构建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开展老年人助餐等服务。落实养老服务业纾困扶持政策,加大与江苏省苏州市对接合作力度,制定养老机构管理和考核办法,促进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持续开展打击整治养老服务诈骗专项行动,推动形成加强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长效机制。推动构建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力度,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合督查。加快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殡葬惠民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深化殡葬习俗改革,力争实现殡葬惠民全覆盖。向社会提供地名公共服务,开展乡村地名服务活动。稳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依法依规推进人口较大县城设置街道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和婚姻领域移风易俗,推行婚姻登记“市内通办”,助力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