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乡村要振兴 文化必振兴 ——访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
发布日期: 2023-03-09 17:15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周冉冉

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马慧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也是远近闻名的农民作家,还是宁夏移民博物馆名誉馆长。有着多重身份的她,一直以来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积极建言献策,还用手中的笔记录乡村变化、讲述乡村故事、挖掘乡村文化。

持续关注移民文化发掘和保护

不久前,马慧娟向出版社交付了自己的第六本书稿——儿童小说《吊起来的村庄》。

“在宁夏,有一种叫做‘吊庄移民’的移民搬迁模式,这部小说就是以儿童的视角看吊庄移民文化,讲述新旧村庄的对比、风土人情的变化以及孩子在环境变迁中的生活与成长。”她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将贫困人口从生态脆弱地区搬迁至资源更为丰富的地区,重建家园,实现了脱贫致富。

“移民搬迁文化就是一部关于移民参与开发建设和迁徙的历史。”马慧娟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大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支持力度。我居住的红寺堡区就是一个大型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创作来源于我的生活。”

2022年,马慧娟被聘为宁夏移民博物馆名誉馆长。在展陈面积3200平方米的博物馆里,她经常穿梭于宁夏移民史刻、新时期新移民等各个展厅,参与整理宁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史料,完善与易地搬迁移民群众艰苦奋斗创造新生活等有关的讲解词内容。

“我一直关注移民文化的发掘保护。宁夏移民博物馆保留了较完整的移民旧址,希望能让更多的参观者了解移民地的历史文化和移民的艰苦创业精神。”马慧娟说。

乡村文化发展也是农民的事

得益于吊庄移民行动,马慧娟一家在2001年走出大山沟,从固原市泾源县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

虽因家庭困难只念完了初中,爱读书、爱写作却是马慧娟不变的爱好。2010年以来,她用务农和打工攒下的钱买书和手机,在网络上写随笔,用手机敲出上百万字。她书写农村妇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记录黄土地上的移民搬迁故事,这些文字集结成作品,出版了5本书。

越来越多的读者跟着马慧娟的文字感受文化的力量。她的生活也因阅读与写作发生改变——被聘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要振兴,文化必振兴。”马慧娟说,乡村文化建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因此很少关注文化发展,认为那是读书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农民越来越关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也是农民的事。”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慧娟建议,发展学前教育、提升教育水平,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学习文化和兴趣发展的机会,这是乡村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

通过调研走访,马慧娟还发现,红寺堡区村一级的文化协管员普遍缺少专长,无法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导致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乐器等大多闲置,难以有效利用。

“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窗口,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至关重要。”马慧娟建议,加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招聘有才艺、有能力的新型文化协管员,如返乡大学生、地方文艺骨干等,并适当提高待遇,培育基层文化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妇女文化素养提升

“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现代社会妇女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大,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你不仅是谁的媳妇、谁的母亲,更是你自己,要做你自己。”在一起干农活、读书学习时,马慧娟经常这样和村里的姐妹们说。

马慧娟持续关注农村妇女读书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的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马慧娟高兴地说,对于子女教育问题,过去普遍认为“念书这个事情,念成了就念,念不成就算了”。“现在,妇女的独立自主意识提高了,精神世界也更丰富了,不仅懂得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性,还知道如何培养孩子成才。”

谈到对于作为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感受,马慧娟说,“人大代表这个身份,让我有幸见证并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让我对未来更加满怀信心和期待。”谈及未来计划,马慧娟告诉记者,“全国两会结束后,我将在基层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同时也会尽快把移民安置区的妇女文化素养提升项目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