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改革发展这五年 民生幸福新图景
发布日期: 2024-10-25 18:55
来源: 中国社会报

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以来,全国民政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持续用心用情用力,各项民政工作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大局。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系列制度和实践成果,展现在一幅幅民生幸福新图景中。

社会组织 助农项目火了百姓日子

本报记者   郑   超

80后王斌是土生土长的山西省汾西县对竹镇北掌村人,中学毕业后便离乡从事空调维修工作。2017年,因为父母年事已高,家里近80亩地无人耕种,他便决定返乡创业。

干了一段时间后,王斌发现当地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效率很低,且村里大量土地闲置。经过仔细思考,王斌决定以机械化为突破口寻求变革。他在村里创办了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还承包了几百亩地,尝试机械化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但因为缺乏经验和技术指导,他在摸索试用播种机等小型农机时遇到了种种困难,农业机械化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2022年,民政部与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和《全国性社会组织、东部省(直辖市)社会组织与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帮扶名单》,搭建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平台。此后,广大社会组织投身欣欣向荣的农村,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促进乡村产业增效增收。

2023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汾西县实施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为当地捐赠了一套现代农机装备,并提供农业生产现代化理论和实操培训。王斌就是这一项目的受益者。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他不仅掌握了机械化农业种植技术,成为当地一名技术高超的农机手,还在运营管理合作社方面有了新想法。

依托项目实施,随着农业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在汾西县有效推广,全县12个村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了汾西县恒信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王斌担任联合社副理事长一职。

联合社成立以来,为农户提供了农机作业和农作物栽培、收割等服务,还为外出打工无法回家务农的村民提供了农业托管服务。“你在外放心打工,我在家帮你种地”的宣传口号在当地深入人心,既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还促进了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兴农项目不仅让我实现了个人价值,更让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近期,王斌计划着,把全县的闲置土地都盘活利用起来,带领大家一起打造服务覆盖全县的综合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社会救助 综合救助暖民心

本报记者   张晶晶

“暖暖在北京治疗的情况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联系我……”正在北京就医的暖暖和母亲玄丽,经常收到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民政办主任王素贞发来的微信问候。

玄丽是望留街道玄家村村民,丈夫去世后,她与17岁的女儿暖暖相依为命。今年2月中旬,暖暖开始高烧不退,被医院诊断为嗜血细胞综合征。玄丽带着女儿到北京住院治疗。

因为陪护孩子无法工作,没了收入,同时又要负担高额的医疗费用和日常生活开销,玄丽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最绝望的时候,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张庆英敲响了我们家的门,我们的日子迎来了转机。”玄丽动情地说。

在日常走访中,张庆英发现了玄丽母女的情况,马上向街道反映。街道随即向潍城区民政局汇报了具体情况。区民政局立即召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机制“一事一议”会议,联合团区委、区妇联、医保局、教体局、卫健局,共同为玄丽母女排忧解难。

紧急实施临时救助、帮助申请低保、将暖暖纳入重点困境儿童、实施医疗救助、引导社会力量为其捐款……一项项精准的帮扶举措,给玄丽母女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她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近年来,民政部指导各地切实发挥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有效统筹各类救助资源,形成救助合力。各地建立健全民政部门统一认定、各职能部门分类帮扶的工作机制,实实在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

“街道民政办王主任经常打电话关心我们,耐心劝解我。之前是一个人熬,现在有了这么多帮手,我心里踏实多了。”最令玄丽感动的是,民政工作人员对她们母女的那份牵挂,让陷入困境的她们感到无比温暖。

如今,暖暖病情好转,性格变开朗了,期望早日返回校园。母女俩的日子有了盼头和奔头。

(玄丽和暖暖均为化名)

区划地名 路有“名” 福到“家”

本报记者   周  亮

2024年“双十一”预售开启后短短3天时间,位于陕西省周至县骆峪镇红旗村的五色骆峪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就实现了销售额24万元,发出快递500多单。

“我们公司的这些农特产品来自7个村,集中收购、统一加工,打造‘五色骆峪’品牌。”公司负责人徐娟介绍,红为凤椒、黑为木耳、绿是周至最有名的猕猴桃、白是石磨面粉、黄是山核桃油。

徐娟坦言,公司成立后,发货曾是“最头疼的一件事”。“当时,公司门前道路没有名字,高德、百度地图无法定位,物流找不过来,只能我自己开车去县里物流园发货,成本高、费时间。”徐娟说。

转机出现在2023年。当年5月,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地名采集上图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设标、文化保护、信息服务、应用赋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随着陕西省部署落实,周至县在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乡村著名行动”,规范命名道路127条。从此,五色骆峪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门前的道路有了“西一街”的名字,公司也顺利在百度地图点亮了坐标。

“现在,物流能上门来收货了。特别是在猕猴桃丰收的季节,物流上门保证了水果的新鲜度,我们的售价也就能相应提高。”徐娟感叹,“这都是真金白银的收获。”

同样受益于地名服务的,还有位于周至县“最美环山路”支路上的“喜鹊”咖啡馆。

此前,因为支路“有路无名”,游客无法精准定位咖啡馆,导致好风景和好咖啡只能在游客中口口相传,成了非“偶遇”而不得见的“传说”,客流量很不稳定。

随着“乡村著名行动”的实施,咖啡馆旁边的道路被命名为安福西路,该路与主路周塬路的交叉口就成了咖啡馆的精准定位。慕名导航而来的游客增多了,“喜鹊”咖啡馆渐渐成了周至甚至西安的网红打卡点。

“一到周末,机车骑行、拍照留影的人可多了,热闹得很。”咖啡馆工作人员李彦告诉记者,每逢周末,“近郊游”带来的客流量能有三五百人。

乡村引流“村咖”,“村咖”带火乡村,而地名成为让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也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农村的发展潜力和无穷魅力。

社会事务 “跨省通办”省去“为爱奔波”

本报记者   翟   倩

“恭喜你们!你们是浙江省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第一对,祝你们白头到老!”收到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的祝福,拿着那幸福的“红本本”,来自四川的熊国露和来自甘肃的赵雷强激动地拍照留念。

“我们都来自外地,在滨江区创业生活。我们能够相识相恋,还得感谢滨江民政。”熊国露告诉记者。

6年前,熊国露来到杭州市工作,因为热心公益,她报名参加了滨江区民政局组织的志愿活动,到养老院陪老人聊天。这成为熊国露和赵雷强相识的契机。

一见如故、再见倾心。相处中,熊国露和赵雷强的心逐渐贴近,爱情的萌芽茁壮生长。在恋爱的第三年,熊国露觉得“可以走进人生新篇章”了,两人便正式谈婚论嫁。

“等真正要结婚了,才发现领证费时又费力。”熊国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回四川结婚,两人路费、食宿费至少要花8000元,时间至少3天,“万一资料没带齐,一趟还不一定能办完。回甘肃领证的成本也差不多。”熊国露说。

是请假回家领证,还是把结婚的事放一放?正在两人纠结时,一则消息让他们喜出望外——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地区将扩大到21个省份,其中包括浙江省。“我立刻致电滨江区民政局,询问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事宜。对方贴心地告诉我,浙江省‘跨省通办’从2023年6月1日起实施,只要拿着身份证、户口簿、当地居住证原件就可办理,并邀请我们参加全省‘跨省通办’启动暨结婚登记集体颁证仪式。”熊国露说,“我们通过民政相识,能够参加集体颁证更有意义,便立刻报了名。”

2023年6月1日早上6点,熊国露和赵雷强就来到滨江区民政局,迎接他们的是满满的惊喜:喜服是定制款,妆容是美美的;跟拍是专业的,出片率特别高;仪式是温馨的,有金牌证婚人证婚,更有隆重的颁证环节;伴手礼是惊喜的,巧克力、喜糖甜甜蜜蜜,装载结婚证的相框、事事如意小摆件精巧漂亮……

“如今,相框摆在客厅、摆件放在床头、喜服珍藏在衣柜、领证照片做成了手机桌面……每每看到,都会让我回忆起领证那天的甜蜜。为这项新政点赞!”熊国露高兴地说。

老龄与养老 颐养天年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张   婷

10月17日,早晨7点,江苏省金湖县金南镇南望村,62岁的杨正乾麻利地协助86岁的母亲胡金珍洗漱后,端上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和一份小菜,开启了一天的生活。

饭后,收拾完碗筷、安顿好母亲,他便听到门外传来一声招呼:“老杨,咱们走吧!”这是村里的党员志愿服务队队长在喊杨正乾一起去探望孤寡老人。

杨正乾参加为老志愿服务已有多年,主要是帮助村里年迈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代买东西。用他的话说:“照顾自己的母亲是责任,能协助照顾村里其他老人,说明我还有用,还能出一分力。”

杨正乾出门不久,村助老员胡秀红就来到家中,为胡金珍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阿姨,今天给您洗个澡,我先帮您把衣服换一下。”暖心的问候、娴熟的动作、专业的服务,胡秀红的上门服务让胡金珍不再为洗澡困扰,而且每月都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2021年,淮安市民政局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每月1次、每次1小时的服务中,胡金珍最喜欢的就是助浴服务。

胡金珍的眼睛不好,走路也不利索,杨正乾出门时,总是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不安全。可喜的是,2020年,淮安市启动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专业评估人员上门为胡金珍进行了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评估,制订了个性化改造方案。

“母亲的床头安装了一键报警按钮,每天必经的过道加装了扶手,卫生间的淋浴喷头下多了一把折叠助浴椅,地面经过防滑处理,马桶两侧也装上了扶手。”杨正乾介绍说,“适老化改造让母亲的日常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压在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杨正乾带着母亲熟悉了每个设备的位置,尤其是一键报警器,让老人练习了很多次。“别看这些设备不起眼,可帮了大忙。我不在家的时候,她只要一按报警键,我的手机马上能收到信息。这样我外出也放心多了。”杨正乾开心地说。

“现在,我们娘俩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安,活得很开心。”说着话,胡金珍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儿童福利 困境儿童迎来美好明天

本报记者   卢   芳   见习记者   杨淘夷

今年7岁的航航两岁半时被确诊为脑瘫,语言和运动方面都存在障碍,一家人四处奔波、求医问药;如今,航航已经成为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走向了正轨。

“当时,为了孩子,我们操碎了心。”那时候,航航的妈妈马晓琴每天陪着航航到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两年里70多万元花出去了,却始终没见到什么明显效果。马晓琴告诉记者:“高额的医药费让我们苦不堪言,一家人真是贫病交迫,孩子爸爸因为发愁还患上了抑郁症和焦虑症。如今,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这得益于民政的好政策。”

近年来,“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以下简称“明天计划”)资助对象不断拓展。2019年,宁夏将“明天计划”资助对象从福利机构内儿童拓展至社会贫困家庭中的病残儿童。2021年9月,又将资助对象再次拓展至社会面所有困境儿童。

马晓琴在得知自己的孩子符合“明天计划”资助标准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请进入宁夏儿童福利院接受康复治疗。“对于像航航这样的脑瘫儿童,福利院能提供一年两次免费康复,每次两个多月,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家庭经济压力和康复负担。”马晓琴说。

起初,这位心力交瘁的妈妈并没有多高期待:“只要孩子今后生活能够自理,那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可令马晓琴没想到的是,航航进入宁夏儿童福利院两个月后就能自理了,康复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相较于医院,这里更适合儿童康复。”马晓琴说。儿童福利院有大量适合儿童锻炼的器材,能够给孩子提供专业支持;有小组课程,能增进孩子们的沟通交流;康复师在给孩子做康复的同时,还会指导家长掌握相关技巧,以便回家后也能帮孩子进行康复。

经过累计6个多月的康复治疗,航航不仅能生活自理,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进步。“以前,我和孩子爸爸特别担心孩子的未来。现在,我感觉生活又有了奔头,孩子的情况比过去明显好转,我们的干劲儿也更足了。”说起如今的生活,马晓琴的话里充满了信心和感激。

慈善事业 乡间舞台传善意

本报记者   张路曦

台上,粤剧演员身着华丽戏服,唱念做打;台下,村民们享受精神盛宴,低声应和。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文边村文边小学粤剧班学生刘丹在台下全神贯注,学着台上演员摆出动作,一招一式惟妙惟肖。

文边村的粤剧文化历史悠久。“早在1963年,文边村便组建业余粤剧团。1999年重组改为文边曲艺社。”文边村党总支副书记黄焕萍介绍,从那时起,曲艺社便不遗余力地推广粤剧文化,但资金一直是发展的掣肘。

随着全国各地不断加深对社区慈善的探索实践,2020年,番禺区民政局统筹推动,文边村在区慈善会的支持下,也成立了社区慈善基金,同时建立村级慈善空间,嵌入一个小小的慈善舞台。“社区慈善基金以慈善空间为平台,引导辖区内的爱心企业、商铺、党员、群众等为粤剧发展提供资金或物资支持。”黄焕萍介绍,每一笔善款都专款专用,全力支持曲艺社创新剧目、购置器材,走出乡村、形成影响。

阻碍被冲破,文边村粤剧文化发展势如破竹。曲艺社不断推陈出新,从排演小粤剧,到编排大型现代剧,再到创新古装剧。每逢传统节日、喜庆日子,慈善空间的舞台上粤韵悠扬,村民吹拉弹唱,热闹非凡。“如今,全村1500多人中,有500多人会唱粤剧。”黄焕萍说。

文边村的粤剧展演活动中常常能看到文边小学孩子们的身影。“在学粤剧唱腔和背台词的过程中,我能了解这段戏的历史背景还有背后的故事,感觉比看动画片还要有趣。”虽然刘丹是随父母自贵州迁来居住的,但她对粤剧深深着迷。

粤剧聚起的人气,又反哺了乡村治理。曲艺社编排的创新剧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了慈善、志愿服务理念及垃圾分类、电动车安全等知识,成效显著。“特别是人人慈善理念,现在深入人心。”黄焕萍充满期待地说,“如今,国家还将设立社区慈善组织写进了法律,广州出台了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这让我们社区慈善基金的发展底气更足了。”

台上高声唱,台下掌声响,戏迷低声和。村民李晓凤看得津津有味,她告诉记者:“以前觉得慈善是有钱人的事情,离自己很远。现在自己捐钱的成果就在眼前,特别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