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构筑更有韧性的美好乡村家园 ——河南省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韧性家园项目观察
发布日期: 2024-12-06 15:47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赵晓明   张路曦

前不久,一场防汛救灾应急演练在河南省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举行。随着警报声响起,村应急小组立刻开展自救互救,村民紧急有序转移,应急物资及时发放到位。这场演练检验了大石岩村的应急实战能力,其背后,是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大石岩村开展的韧性家园项目。

新修改的慈善法增加应急慈善专章,鼓励、引导慈善组织高效、有序参与应急救援。“韧性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严重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韧性家园中的韧性是指城乡社区应对各类灾害时的预防、响应和恢复能力。”韧性家园项目负责人说,“针对部分乡村基础条件差、灾害应对能力薄弱的情况,我们发起了韧性家园项目,于2022年6月在大石岩村开展试点,陆续投入390万元,开展村落风险识别、安全发展研究规划、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文化活动、产业发展支持,增强村庄应对灾害的韧性。”

用心编制安全规划  用情满足应急需求

大石岩村位于淇县西北18公里的太行山深处,包括8个自然村,自然灾害隐患多。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大石岩村受灾严重,桥梁受损、房屋倒塌、通信中断。

为做好村庄风险识别,2022年10月—2023年3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在大石岩村开展深入调研,形成了灾害风险识别及韧性评估报告和风险地图。报告显示,该村常年受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影响,亟须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面对大石岩村复杂的自然条件,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河南省城乡建筑设计院,从空间、生态、工程、经济、社会、文化六大维度编制统一的村庄安全发展规划。“根据规划,需识别与划定各类灾害风险区;完善村庄防灾空间格局,保障疏散救援避难空间;逐步提升洪涝、地质灾害等防御工程标准,等等。”设计院工作人员表示,“通过一系列举措,乡村韧性得到全面提高,助力了乡村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韧性家园项目已完成大石岩村部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成占地1176平方米的综合应急避难场所。

“大石岩村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由原先的村小学改造而来,更换了屋顶,设有应急指挥室、应急小站、亲子活动室、临时住宿室等多个空间。”韧性家园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应急小站内,千斤顶、救援斧、安全绳、疏散警报器、折叠担架等应急物资一应俱全。据韧性家园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由第三方专业机构为村民提供培训,使村民骨干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器材的使用技能。

“平日里,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为大石岩村村民的各类活动提供场地。下一步,综合应急避难场所还将作为多功能空间,满足研学团队培训、游客餐饮等需求,为村庄增加收入,推动村庄更好地发展。”韧性家园项目负责人表示。

幸福从“头”开始  安全从心出发

大石岩村常住人口只有200余人,且多为老年人。如何带动他们学习防灾减灾知识?这成为韧性家园建设面临的难题。

在村“两委”负责人的带领下,韧性家园项目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

韧性家园项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调研中,不少老年人提出,村里没有理发店,只能去县城理发,很不方便,村里的集体活动也很少。

了解村民需求后,一场场公益理发、生日聚餐、百家宴等活动在大石岩村陆续举办,也为防灾减灾和安全宣传提供了良好载体。

理发间隙,村民们或等待或闲聊,是最适合科普的时间。比如夏季理发活动中,韧性家园项目工作人员向村民宣讲中暑、晒伤、外伤急救类知识,村民们也分享自己防中暑、防晒伤的小妙招:“要经常煮点绿豆水,又解渴又解暑”“下地干活时多带点水,及时补充水分”……

汛期来临前,韧性家园项目工作人员还为村民讲解洪水来临前的准备、洪水来时怎么办、遇洪水时如何避险以及危险地带识别等知识,并带领村民模拟洪水中撤离的一字队、人字队等队形。

“用4个矿泉水瓶绑在胸前,4个绑在身后,然后再系一根绳子就能变成救生衣;洗脸盆也可以变成救生工具,这些常见的生活用品有大用处,关键时刻能救命。”村民金凤说。

在一次理发间隙,韧性家园项目工作人员还以“理论+实操”的方式,带领村民学习了海姆立克急救法、简易担架制作法。大家学得津津有味,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组织活动走心  防灾演练入心

爱心义剪、百家宴、防灾减灾小剧场……在一场场活动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村民申怀林的身影。“申叔叔是我们的‘粉丝’。”韧性家园项目工作人员笑着说。

“互动游戏可以多些,问答题的题目要简单一些,方便村民们参与。”申怀林建议。韧性家园项目工作人员采纳这些建议后,改进了活动:安全主题互动游戏每场至少5个,问题类型有所增加,题目更简单、字数更简短,方便村民参与。

金凤是积极参与活动的村民之一。今年3月,在安全主题运动会上,金凤参与了消防安全飞行棋游戏,一马当先连续回答对了5个有关消防安全的问题。韧性家园项目工作人员在点赞之余连呼:“金阿姨,给别人留点机会!”

实施两年多来,韧性家园项目在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方面共开展了28场活动,累计服务村民1916人次。“随着服务的开展,现在不少村民敢于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在防汛时的经验。”韧性家园项目工作人员说。

在防灾减灾小剧场活动中,韧性家园项目工作人员上台,用情景演绎的方式表演多个防灾减灾场景,70%的村民可以迅速找出剧中的错误之处。找出错误后,5位村民上台,演示了防烟面罩、救生衣、灭火毯等工具的正确使用方式,展示了心肺复苏、头部包扎的技能。

发现一位老人被困在自家屋中,应急抢险组人员架着梯子,指导老人穿戴好救生衣,解救了老人;发现桥洞被倒下的大树堵塞,洪水无法及时排出时,应急抢险组成员紧急疏通;一位村民不慎受伤,医疗急救组人员熟练处理伤口,并制作简易担架将伤者抬上救护车……10月26日,在韧性家园项目支持开展的大石岩村应急综合演练中,遇困群众全部被成功解救,“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治疗,“受灾”村民得到有效安置。

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徐光表示,应急综合演练增强了村民自救互救和应急避险能力,为村民应对山洪灾害积累了宝贵经验。韧性家园项目在大石岩村落地,完善了防灾减灾救灾的硬件设施,锻造了村级应急队伍,提升了应对灾害的韧性。

“我国灾害易发区跟广大乡村重合度较高,乡村群众的防灾意识、应灾能力较弱。提高村庄整体应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告诉记者,“以大石岩村为开端,我们将充分总结韧性家园项目的经验,为广大乡村探索可持续的灾害应对路径,提高其发展韧性,以慈善力量守护一方平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专家点评

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加强乡村应急能力建设、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十分必要、十分紧迫。根据新修改的慈善法,慈善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应有作为、大有可为。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韧性家园项目在大石岩村落地,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村庄在面临灾害风险时的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项目实施两年多来,识别风险、制订规划、完善设施、开展活动、发展产业,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守牢了安全底线。韧性家园项目的实施,服务到了村民的心坎上,为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助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副主任杨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