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俊
2月7日正月初十,上海市气温突降。
上午9点50分,68岁的市民平阿姨费力地推着一个24寸行李箱走进位于徐汇区田林东路588号的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我8点就出门了,换乘了两趟公交车,终于把捐赠物品送到了,这些是我送给山区孩子们的一片心意。”平阿姨和正在值班的张志勇说。
“服务社一年到头都很热闹,像平阿姨一样的‘老朋友’有很多。春节期间,来捐赠的爱心市民也不少。”张志勇告诉记者,“很多爱心人士找过来,委托我们执行定向捐赠意愿,有的想给山区的孩子们捐课桌椅,有的希望一对一帮助孩子。”
记者了解到,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成立于2014年6月,创始人张志勇曾经是一名海军战士,从2002年起就奔走在公益路上,筹资助困。在他的感召下,服务社已汇聚了1000余名志愿者。
走进服务社百余平方米的仓库,书籍、衣物、生活用品等分类码放在置物架上,整整齐齐、满满当当。家住田林街道的张阿姨和姐妹们正在整理爱心物资,她们把清洁消毒后的物品放入写有“振兴乡村送温暖,上海人民献爱心”的包裹中。
“我们做志愿者,不求回报。”张阿姨说,“为社会出力,这种感觉很棒。春节期间,我的外甥女捐了1000元压岁钱,拿到捐赠证书后,她开心得不得了。”
无论是整理、打包、装车,还是捐助对接、分发物资,张志勇始终冲在最前面,他把每一份爱心都看得很重。服务社曾发起“爱心包漂流行动”,收集上海20多所中小学生志愿者的1万余套闲置校服,送往云南、新疆、贵州等地的学校;联系云南省勐海县黎明农场,定期为困难家庭捐赠衣物;在徐汇区田林东路开设不定期的“爱心流动墙”,向有需要的人免费提供过冬衣物……
“服务社成立以来,志愿团队的足迹遍布云南、甘肃、新疆、宁夏、贵州、湖南、江西等地,累计捐款达400余万元,捐赠各类物资650余吨,捐助和受惠对象5000余人次。”张志勇介绍,“2024年,我们装了14辆大卡车的爱心物资,两车发往安徽大别山,12车发往云南、湖南等地,还委托物流公司运送发往新疆、四川的爱心物资。”
如何用好爱心善款和物资?这是张志勇思考最多的问题。
“这些年,我坚持实地走访,到学校、进家庭,亲眼看到受助者拿到物资,我就放心了。”张志勇说,一直以来,服务社都将善款和物资进行点对点捐赠。
“这些年,服务社在各地建立了40多个志愿服务点,今年我们想都走一遍。”在张志勇看来,服务社机构虽小,却肩负着爱心人士的嘱托和山区学生的期待,他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负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