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冉冉 闫 洁 孙彦川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年来,各地民政部门积极探索惠民举措,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共富工坊、爱心工场等创新模式相继涌现,汇集资源、凝聚智慧、温暖人心,为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贡献民政力量。
以转介驿站链接资源
“现在,我在家里随时都能吸氧,省去了跑医院的麻烦,还不用花钱。”由于患有肺部疾病,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村镇的低保对象王先生以前经常去医院进行氧疗,不仅往返需要时间,还给他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在一次走访中,当地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工作人员了解到王先生的实际需求,随即对接威海市慈善总会与爱心企业,通过“海马·自由呼吸”困难群众氧疗康复项目,免费为他家安装了呼吸机,还指导他正确使用设备进行康复训练,并安排专业人员定期回访,让他真切感受到了“自由呼吸”的幸福。
“困难群众申请低保等救助时,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工作人员会同步介入,详细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依据评估指标精准分析其家庭状况,并将信息链接给有帮扶能力的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威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转介驿站可以让各方围绕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开展精准、高效、暖心的个性化救助帮扶。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过程中,威海市民政部门对重点群体格外关心关注,目前全市72个镇(街道)依托当地社会组织联合会,全部建立社会救助服务转介驿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困难群众的需求已从单一物质需求,逐步向‘物质+服务’多元需求转变。我们探索慈善赋能新模式,让救助工作稳步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威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军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威海市各级民政部门和慈善组织以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需求为导向,先后打造“阳光洒满窗·家家悦”关爱行动、“威高·安心生活”卫生用品捐赠等品牌项目30余个,并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为困难群众提供健康管理、照料护理、精神慰藉、技能提升等个性化帮扶服务,2024年累计支出慈善款物4317万元、帮扶3.95万人次。
用共富工坊促进增收
“我去年种菜挣了1万多元,比前几年都多。”年近七十的孙百亿,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大石盖村村民,因腿脚不便,不能外出打工。2019年,孙百亿参加了村里的“初心菜园”建设项目,开始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零散空间种菜。
“刚开始没有经验、收入较少,后来有了‘映山红’共富工坊,他们提供育苗、种植指导、收割、销售一条龙服务,我的收入就越来越多了。”孙百亿说,“遇到雨雪天气或者我忙不过来时,共富工坊还组织人来帮忙,特别好。”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在大石盖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困难群众都在“映山红”共富工坊的帮助下提升了生活质量。
“种菜不仅让村民挣了钱,还进一步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共富氛围。”“映山红”共富工坊创办者孙国柱说。
“映山红”共富工坊还牵头成立了汇聚全镇23个村(社区)、党群驿站以及“两新”企业的“映山红”乡村共富党建联合体,推出共富课堂、共富直播间、公益创投等服务项目。同时,辐射带动淳安、遂昌、仙居等山区26个县建立30余个工坊产品供货基地,累计带动100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实现村民增收3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40万余元。
过去一年,杭州市把民政工作充分融入共同富裕大局,通过“弱有众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在促进低收入群体迈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同时,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引导社会组织、企业等创办手工业、电商培训(就业)、农村种植(养殖)等多种模式的幸福增收基地。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探索幸福增收基地致富增收新路径,为参与企业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建成幸福增收基地100余家,帮助1000余户低收入家庭增收2000余万元。
在爱心工场点亮希望
从一捆拉链中抽出一根,把咬合在一起的两条牙链分开,从拉头处一左一右穿进去,再把拉头从头到尾“唰”的一下拉好,一套工序就算完成了。
2月21日,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医院爱心工场的操作台前,侯丽(化名)正和病友一起组装拉链。由于患有精神障碍,她一边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一边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进行箱包配件的分拣与组装。她每天工作三四个小时,按劳取酬,劳动所得可以在医院超市和食堂消费。对于这样的生活,侯丽和病友都很适应,干起活来也很有动力。
记者了解到,爱心工场是在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民生保障局引导下,由企业依托市第三医院创建的,可以为有劳动能力的轻度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低体能、低技能、高安全性的就业岗位。爱心工场创办以来,已安置了符合条件的患者115名。
“通过坚持康复治疗,侯丽在情绪控制能力、交流能力和专注力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还当上了小组长。”护士长张娅娜介绍,泉州市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有兜底政策,比如侯丽是石狮市宝盖镇居民,她的治疗费用由石狮市财政全额负担。
2024年,泉州市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后,启动“泉力帮”救助项目,致力于为困难群众提供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并先后举办60余场帮就业专项指导活动,推动“企业+零工”共建模式,累计促成980多人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有效提升了困难群众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