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一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聚焦进一步深化民政改革,凝心聚力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展现出新时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使命和担当。本报今日起开设“改革再深化??民政新发展·代表委员履职故事”栏目,讲述他们的履职故事、记录他们的履职心声。
本报记者 伍 欣
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杨震生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是他履职的第8年。
履职期间,杨震生聚焦群众所需所求,深入调查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经历提出多个涉及养老服务、居住出行等事关百姓生活方面的建议。
“结合这些年的履职经历,我深切体会到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必须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中,忠实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也切身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和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工作实现了长足发展。”杨震生告诉记者。
在杨震生看来,近年来,民政部门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用新办法应对涉老问题的新变化,尽最大努力让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
履职期间,杨震生提出的建议一一得到答复、落实,这让他很有成就感。比如,他提出的有关环渤海城际铁路建设的建议被国家铁路局采纳。去年,杨震生提出了关于人民法院优化物业纠纷解决路径的建议,收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感谢信。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凸显。今年,杨震生拟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我目前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我们截瘫疗养院,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把看影视剧、短视频作为娱乐消遣方式。通过与他们交流,我了解了他们在文化生活上的所需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并据此完成了今年的建议。”杨震生告诉记者。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是党和政府为妥善安置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截瘫伤员而建。2001年,杨震生进入截瘫疗养院工作至今。
多年来,截瘫疗养院形成了一个传统——每逢重大节日,党员干部职工都会陪院里的截瘫伤员一起度过。今年春节期间,杨震生和党员志愿者、截瘫伤员一起精心准备精彩的文娱节目。元宵节,大家一起制作元宵花灯等。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院内截瘫伤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疗养院里有100多名地震截瘫伤员,年纪最大的已经89岁了。我是地震当天第一个在废墟上出生的,照顾这些长辈,是缘分,更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出更多好的建议,提升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质,让他们生活更幸福。”杨震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