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困境儿童生活保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网络安全以及身心健康一体发展等建言献策,为儿童福利和权益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对困境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关爱,也让这个春天格外温暖。
“小”也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本报记者 路建英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在全国两会上,除了“老”,“小”也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给予孤残等困境儿童更多关爱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孤儿和残疾儿童更是需要全社会给予仁爱之心和关爱之情。
孤独症儿童,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由于孤独症的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康复训练成为他们唯一的希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指出,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针对孤独症群体的助残惠残法规政策,从《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到《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然而,当前孤独症筛查、诊断和康复机构对家长的咨询、指导和培训仍显不足,社会对孤独症儿童家庭的支持也较为有限。
为此,龙墨建议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通过动态掌握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状况及需求,建立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孤独症儿童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政策范围。同时,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服务,加快培育孤独症相关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此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倡导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疏导、康复知识培训、日间照料、喘息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创始人翟美卿近年来也积极投身于特殊儿童关爱保护事业。她表示,公益慈善资源和社会力量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方面大有可为。
近年来,翟美卿把基金会的工作重心聚焦于困境儿童的关爱与保护,通过开展支持关爱孤独症儿童家庭行动,深耕“爱暖童心”心理健康进乡村学校项目,为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基于实践,她建议通过完善政策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构建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综合体系,用更有温度的服务守护好每一个困境儿童。
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孩子身心健康,是家长最质朴的期望,也凝聚着全社会的关心。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少年阶段誉为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强调“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为了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拥有阳光心态和美好未来,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建议构建“五育并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即德育心、智慧心、体强心、美润心、劳健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思政全过程,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彭静则建议构建“预防—干预—保障”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她强调,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每所学校配备专职及兼职教师,建立“班级筛查—年级评估—校级诊断”三级预警机制。同时,构建普惠型社会支持网络,建立教育、卫健、民政、妇联“四方责任清单”,实施“双师共育”和“家校心理契约”制度。她还提出探索建立心理损害赔偿制度,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并在试点地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综合改革,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带给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便捷与积极体验的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塑造。
针对青少年网络沉迷及青少年模式优化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提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的建议,推动中小学开设系统化网络素养课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形成政府主导、平台协同、全民参与的青少年网络保护机制。
她指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堂教材,通过开展教师网络素养专项培训,切实提升教师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能力。同时,夯实家庭教育基础,向家长普及网络教育知识并提倡制定家庭数字守则。此外,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压实平台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也呼吁,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做法,出台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定,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
“我国虽已出台相关规定,禁止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等,但由于缺乏明确禁令,部分平台仍存在‘打擦边球’的情况。”陈伟志表示,只有出台更明确、更严格的禁令,才能彻底清除网络不良现象。同时,要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敦促家长承担起监护责任,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上网习惯。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推动网络平台落实未成年人保护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彭静——
数字赋能监护 守护乡村“未来”
本报记者 路建英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并强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说,将重点推进出台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的政策措施,健全更好适应我国儿童事业发展需要的儿童福利体系。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任彭静建议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留守儿童远程监护,探索构建整体性“云端监护人”体系,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
彭静指出,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政务云平台的下沉,数字化技术为破解留守儿童监护困境提供了有力支持。她建议将数字化监护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数字中国”战略框架,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具体而言,一方面,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联合制定《留守儿童数字化监护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平台功能标准、数据接口规范及安全保障要求,推动教育、医疗、公安等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家校通、远程医疗等应用,打造集决策参与、成长监测、风险预警于一体的全国性监护云平台。这一平台将打破数据壁垒,实现监护服务的“一网通办”和儿童成长的“一屏统览”,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法治保障方面,彭静强调,需加快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的适应性调整。她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专项司法解释,明确电子签章文件的法律效力,并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确定学校、医院等“协同监护人”的法律地位和责任边界。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破解远程监护在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的难题,确保监护权的有效行使。
数据安全是数字化监护体系的关键环节。彭静提出,应构建儿童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筑牢隐私保护与风险防控屏障。她建议由国家网信办牵头建立“分级分类”数据管理体系,对日常学业、健康等基础数据和心理评估、医疗记录等敏感信息进行分级保护和管理。同时,建立跨部门风险预警联动机制,对高频预警信号进行强制核查和干预,确保儿童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实现儿童数据“用得好”与“管得住”有机统一。
为推动数字化监护体系的落地和完善,彭静建议,建立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可持续的试点示范模式。她提出,应选择部分劳务输出大省开展省级试点,建立“中央统筹指导—地方创新实践—第三方动态评估”的工作体系。通过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地方政府的实施细则以及通信企业和科技公司的参与,共同推动数字化监护体系的落地和完善。在试点过程中,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服务模块与政策工具,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监护“中国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方燕——
进一步完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体系
本报记者 伍 欣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即我们以前所说的‘事实孤儿’。与传统意义上的孤儿或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不同,这些孩子父母一方或双方虽然在世,但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养,导致其在事实上处于类似于孤儿的无人抚养状态。”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方燕认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是需要社会更多予以关注的群体。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加强包括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在内的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安全权益保障。2019年,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强化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康复保障、教育资助,并督促落实对他们的监护责任,构建起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关爱保障体系。政策实施以来,这类儿童群体的生活保障、受教育机会和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并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关爱合力。
方燕认为,鉴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成因较为复杂,相关帮扶工作仍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认定标准模糊与信息共享滞后。一些地方基层专职儿童工作者配备不足,信息台账更新不及时,同时,认定机制也尚需进一步细化;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帮扶多聚焦物质保障,对其心理支持等仍存在缺口;社会力量还多停留在物资捐赠上面,成长陪伴服务仍显薄弱,社会参与深度有限。
为此,方燕提出五方面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与政策框架。方燕建议针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体系出台专项立法,制定“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权益保障条例”,细化认定标准,明确父母一方“失踪”定义与核查程序。同时,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实名制动态登记管理,杜绝漏保。
二是构建基层服务网络。方燕建议,充实基层服务力量,推广“社会组织+学校+社区”多元服务体系,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生活帮扶与心理疏导。同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父母因突发原因导致突然陷入困境的儿童开通救助绿色通道,由基层专职儿童工作者牵头,在 24 小时内启动临时救助。
三是强化教育与心理支持。方燕建议,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优先纳入“控辍保学”监测,落实教育保障措施。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联合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展结对帮扶,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儿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同时,试点“成长导师”制度,为每名儿童匹配长期陪伴志愿者。
四是推动社会协同参与。鼓励律师事务所、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公益服务,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关爱基金”,吸纳社会捐赠,引导专业力量共同参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帮扶。同时,创新帮扶形式,推广“互联网+公益”模式,如开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需求对接平台,实现信息动态更新、物资捐赠、志愿服务精准匹配。
五是加强监督与评估。方燕建议,可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委托高校或研究机构定期评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的执行成效,公开资金使用明细等,做好监督评估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徐军——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
本报记者 伍 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面,提升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这让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团长徐军很兴奋,“这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也让我们这些从事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服务的社会组织更有信心和决心,做好服务。”
徐军告诉记者,在临沂市关工委的支持下,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服务,还特别选拔出有责任心、有充足时间的女性志愿者“一对一”帮扶孤困女童,开展结对关爱服务,做她们的“爱心妈妈”,呵护她们安全健康快乐成长。
“孤困儿童关爱帮扶带动一个小孩、一个家庭、一群人乃至一座城市发生改变。帮扶一群孩子,就是文明一座城市。”徐军说。
结合志愿服务团开展关爱帮扶服务的经验,徐军就进一步做好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工作提出建议。他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培育孤困儿童志愿服务组织,搭建更加广阔的孤困儿童合力帮扶平台,激励社会组织踊跃参与孤困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建议积极发挥基层妇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作用,共同开展好“爱心妈妈”行动。
徐军同时也建议加强对孤困儿童志愿服务领域社会组织的调研指导工作,梳理经验做法,完善关爱帮扶模式,推动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帮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政府加强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和开展服务,全社会形成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帮扶的合力,共同努力,护航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温暖。”徐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