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五个优化”打通堵点难点
发布日期: 2025-03-19 16:54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李龙龙

近年来,面对困难群众需求日趋多样化、传统单一救助模式无法有效满足群众实际需求的状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通过持续推进“五个优化”,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理念优化:从被动救助到精准服务

兵团在政策设计阶段充分征求各级民政部门意见,以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全域覆盖的主动发现网络体系,健全网格化摸排体系,形成动态数据库,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暖人”转变。比如,为了在政策执行中做到刚性与柔性有机结合,针对边境团场困难群众生活成本较高的问题,对距团部30公里以上偏远连队的低保对象,适当按照比例增发救助金。兵团第十二师构建了“七彩网格”管理体系,以7种颜色分类标注独居老人、残障家庭人员等特殊群体,实现“颜色识别、精准响应”,提高了救助帮扶的精度和温度。

组织优化:从打破壁垒到协同推进

纵向贯通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兵团、师市、团镇三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由分管领导挂帅,民政牵头多部门联动。2024年,兵团各级召开民政专题会议755次,解决跨部门问题103项。兵团连队(社区)各民族嵌入式居住在一起,社会救助联席小组成员单位在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春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双向送温暖”活动,组织汉族干部对少数民族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帮汉族孤寡老人扫尘迎春,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横向融通资源平台,制定了《兵团关于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引入25家社会组织,形成了“政府保基本+慈善补短板”的模式,推动落实“繁荣兵团·慈善行动”,积极倡导慈善组织创新工作方式,有序开展帮扶活动,兵团慈善组织共募集救助类款物合计1185万元,直接受益群众5700余名。整合援疆资源,与19个对口援疆省市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对接机制,2024年争取救助类款物总价值244万元,受益群众1.24万余名。

流程优化:从单一业务到一站服务

兵团民政局通过数据赋能,进一步升级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对接公安、医保、人社等12个部门和自治区民政厅数据库,实现“即时核验、智能匹配”,打通困难群众跨体系服务中的堵点难点。2024年,兵团149个团场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整合低保、特困、医疗救助等8类专项救助业务,实现了“一窗办理”。第八师石河子市推行“一窗受理、协同审批”,申请材料由13项精简至4项,办理时限压缩70%。兵团建立“申请—审批—发放—回访”全流程追踪系统,设置风险预警指标,实现对社会救助的监督闭环管理。2024年,兵团通过系统平台拦截重复申领、虚假申报131起,节约救助资金12.8万元。第二师铁门关市通过数据筛查,主动发现未申报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众52户80人。

人才优化:从人才匮乏到专业精兵

兵团稳步实施基层业务人员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开展覆盖兵团所有团场(街道)业务人员的培训,通过邀请专家解读最新救助政策、讲授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等,使工作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救助知识,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处理复杂案例,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精准落地、落细、落实。2024年,兵团组织培训35场,覆盖工作人员900人次。同时,将群众满意度和政策落实时效纳入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考核范围。第十师北屯市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促进救助响应速度提升58%。兵团民政局与兵团社会工作部深度对接,引导基层业务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做到应考尽考,协同推进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创新优化:从经验驱动到数字赋能

兵团开发了“救助系统掌上通”微信小程序,集成了政策查询、在线申请等功能。截至目前,注册用户数量不断攀升,线上办理率持续升高。区块链技术在救助领域广泛应用,第四师可克达拉市试点救助资金“链上监管”,实现拨付记录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数字鸿沟不断破解,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建立了8种类型的“银龄人才库”,组建了“老政委”服务团、“石榴籽帮帮团”等银发志愿服务队20支,积极引导志愿者协助老年人、残疾人使用智能设备,惠及1000余名困难群众。

下一步,兵团将以数字赋能为支撑,以理念优化为动力,不断推进“五个优化”,有效聚合边疆地区的救助资源,推动救助服务从单一模式向“铁脚板+大数据”跃升,不断擦亮“天山雪莲”多维救助品牌。同时,将“红色兵团精神”融入到救助人才培养中,持续打造具有边疆特色的救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