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把困难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记“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青海省海晏县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主任乔渊杰
发布日期: 2025-03-25 16:51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柳  旭   见习记者   孙  璐

“在我们海晏县,公益性岗位每月补贴1940元,水电费每月100多元,廉租房的房租每月是250元—300元……”在乔渊杰心中,困难群众的每一笔生活账他都算得清清楚楚,“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把困难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

下苦功夫,从新手变行家

2005年,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当了12年兵的乔渊杰退役转业,回到家乡海北藏族自治州,在海晏县民政局担任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主任。

乔渊杰常常将自己的工作比作“老中医”看病:“越老看得越准,越能对症下药。”如今,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在“拉家常”的过程中就能精准摸清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然而在刚入职时,对民政业务认识尚浅的乔渊杰却时常感到束手无策。

“当时,我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清楚社会救助相关的政策细节。”乔渊杰回忆,凭借退伍军人的一股拼劲儿,他开始“啃”书本,一条一条学习政策。“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就是从死记硬背开始,加上平时多看、多学、多做,直到把所有的社会救助相关政策逐条、逐句、逐字吃透。”

为了吃透民政政策,他每天早来1小时、晚走1小时,下班后还会把政策文件带回宿舍继续研读,周末也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里面塞满了正在学习的文件,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翻一翻。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时间,乔渊杰逐渐成长为社会救助工作的“行家里手”。

把困难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熟悉乔渊杰的人都知道,他很少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除了写材料,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民政局的社会救助大厅。”乔渊杰说,“只要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我就要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困难,确保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

把困难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意味着要时时刻刻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

2024年2月9日,农历大年三十,正在西宁过年的乔渊杰突然接到单位电话,一名特困老人腿部血管瘤症状严重,因为当地医疗条件不足,急需送到大医院治疗。了解情况后,乔渊杰第一时间驱车90多公里赶回海晏县。

把老人送到医院后,医院提供了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为老人进行截肢手术;另一种不用截肢,但手术费要40多万元,这远远超出当地民政部门的救助上限。“截肢对老人以后的生活会有很严重的影响。”乔渊杰下定决心为老人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钱的事不要担心,我们来想办法。”乔渊杰一边安慰老人,一边立即将情况上报,并召开县级困难群众“一事一议”紧急视频会议,筹集救助经费。

最终,老人的腿保住了。得知这个好消息后,乔渊杰打心底里觉得“这个年过得值”。

工作的满足感源自群众的幸福感

辽阔无垠的天幕下,群山巍峨,连绵不绝,广袤草原无遮无拦地铺展开来,彰显着高原的雄浑与壮美。对于乔渊杰和他的同事们来说,这壮丽美景背后却是无尽的挑战与艰辛。

海晏县地处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牧民群众居住分散,即便最近的两户邻居,相距也在20公里以上,居住偏远的困难户距离县城甚至有百公里之遥。上门走访时,乔渊杰每天最多只能走访三四户家庭。

“中午回去吃饭太浪费时间,我们都是直接在路上解决。”为了更迅速地掌握困难家庭的实际状况,并及时伸出援手,乔渊杰和同事们常常以简单的大饼、榨菜和火腿肠作为午餐,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探访困难群众。

高寒气候是高原对他们的严苛考验,也正因如此,他们跋山涉水救急难以及送温暖的情谊愈发显得炽热而珍贵。

这份辛苦换来的是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遇到重大疾病或突发急难问题时,只要拨通海晏县救助服务热线,民政局就能在24小时完成从入户审核到最终审批的全部流程,确保救助资金及时到位。每当接到热线电话,乔渊杰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群众家中开展工作。

二十年如一日扎根高原,乔渊杰始终乐此不疲、热情不减。“作为一名民政工作者,我觉得我是幸运的。”他说,“看见困难群众的笑脸,听见他们一声声真挚的感谢,我就很有满足感。”怀着一颗爱民之心,乔渊杰用热血和汗水把“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书写在高原大地上。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