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婷
在养老服务机构,一位老年人的背后要有多少为老服务工作者,才能托举起他们的幸福晚年?在泰康之家·燕园,由管家和护理、康复、医疗、药师、社工、文娱、运动、餐饮、营养、后勤保障等多个专业岗位组成的“1+N”多学科团队,为3300余位老年人织起了一张温馨、安全的保护网,让每位老年人都能有幸福美满的晚年。
据泰康之家·燕园社区总经理葛明介绍,燕园每年招收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应届生近百人,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共1200余人,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照护服务。近日,记者前往燕园,与这些青春养老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和老年人的动人故事,感受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助浴师协助老人洗澡后,为老人吹干头发。
护理师为老人刮胡子,让老人神清气爽。
社工评估老人需求,为老人搭建社区生活“小圈子”。
管家上门巡访,了解老人需求。
医生查看老人健康状况。
文娱活动师:为老人打造丰满优雅的精神世界
“叮”,早晨8点,79岁的冯家盛收到一条生活管家发来的消息,“今日课程:9点晨歌,下午3点功能康复训练,晚上7点经络操。”
在燕园“乐泰学院”里,44门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冯家盛说:“在这里,最怕的不是老,是闲着。”老人们每天的休闲时间,都被文娱活动师安排得十分充实。
“我们的工作听起来好像就是变着花样陪着老人玩,有人会觉得,‘这有什么技术含量’。”文娱活动师金洋告诉记者,“我们要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健康状况来设计文娱活动,让他们有乐趣,还要在玩耍中增强老人的生理、认知、社交等功能,让他们有收获。”
2023年6月,一场集体婚礼感动了很多人。“爷爷奶奶们携手相伴一生,但年轻时,他们的结婚流程十分简朴,有的甚至连一张结婚照都没留下。”金洋和伙伴们为了弥补老人的遗憾,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租服装、找道具、布置现场、彩排流程……当一对对伉俪携手走上舞台,在亲朋好友和社区伙伴的见证、祝福下完成婚礼,幸福瞬间被相机定格时,台下的金洋和伙伴们湿了眼眶。
今年年初,DeepSeek爆火,抱着“让老人们紧跟时代潮流”的想法,金洋和伙伴们策划了一场分享会。“原本以为这种课程老人接受度不高,就把活动定在一个小教室内。”让金洋没想到的是,“第一场就来了100多人”。之后的每次分享会,场场爆满,为了让更多老人参与进来,文娱活动部将分享会同步直播,广受老人好评。
“老人们不仅仅是服务的接受者,还是社区共建、共创、共享的核心力量。”秉持着这样的理念,燕园打造了科技讲堂、人文讲堂、电影鉴赏等活动,70%的讲师都是在住老人,内容从量子物理到人工智能,从唐诗宋词到影视文化,从生命价值到生死观的多元探讨,“我看到,老人们在台上发着光。”金洋说。
生日会、节庆活动、作品展览、科普讲座……在燕园工作5年,金洋组织过的课程和活动已有600多场。她和伙伴们为老人们打造出一个丰满而优雅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新意。
医生:延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见到医生弥锡斌时,他刚下夜班,从前一天17:30忙到第二天8:30,他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这一班总共接了7个拉绳报警,处理每个问题至少用时30分钟。”弥锡斌看起来有些疲惫,“虽然辛苦,但幸好老人们都没有大碍。”
弥锡斌口中的拉绳报警设备安装在社区活力老年人家中,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要拉动报警设备,生活管家、值班医护、安保5分钟内就能赶到现场。
有一次,正在值夜班的弥锡斌突然收到拉绳报警,带上设备赶到时,他看到老人趴在厕所地板上,呕吐物、排泄物沾满了衣服。顾不得脏乱,弥锡斌赶忙进行评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怀疑是脑梗,急需进一步检查、治疗。”
将老人快速转出房间,送往园区医院进行救治后,弥锡斌才发现自己的衣服早被汗水浸透了。在他和园区伙伴的努力下,老人转危为安,他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紧张、忙碌是弥锡斌的工作常态。老年人入住前要做好医疗评估,形成健康档案;入住后的慢病管理、用药管理、紧急救助、健康宣教等工作都需要他和团队伙伴一起完成。
作为一名医生,弥锡斌每天要应对老人的各种病症,早已掌握了一身“全科本领”,从头疼脑热到跌打损伤,从日常感冒到突发疾病,他都能应对自如。在与老人们的朝夕相处中,弥锡斌找到了这份工作更深层的意义。
一位在记忆照护区试住的老人吵闹着要回家,弥锡斌了解到老人曾是军人,便和伙伴们进行角色扮演:“首长,您得留在前线指挥。”“首长,请您在这里休息。”老人安心留了下来。
一位老人几项化验指标并无大碍,可老人就是不放心。弥锡斌把一项项冰冷的指标转换成一句句温暖的话语,抚慰了老人的心。
在弥锡斌看来,医生不仅仅要治愈老年人的身体疾病,还要用心、用情长期陪伴和关怀。
“在这里,治疗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我们要延长生命的长度,也要拓展生命的宽度。看着老人们健康、幸福,我很有成就感。”在燕园工作了5年的弥锡斌,期待和老人们在一起的更多个5年。
护理师:让人有尊严、幸福地老去
“奶奶,早上好,昨晚睡得好吗?”“爷爷,今天降温了,多穿件衣服。”……迎着晨光,护理师衣美静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轻轻推开一扇扇房门,挨个帮助老人穿衣、洗漱。
护理师是一份需要体力、耐心、细心、爱心的工作,每小时查房查看老人状态,协助老人洗漱、如厕、吃饭,陪伴老人看诊、活动……今年25岁的衣美静脸上还带着学生的稚气,但面对琐碎复杂的工作时,她一点都不含糊。
“护理区都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我的工作就是围绕他们的衣食住行展开。”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喜好和照护需求,如何在他们身边游刃有余?衣美静告诉记者:“细心最重要。”
今年89岁的郭美华(化名)刚来护理区时,对年轻的护理员不信任。“年纪这么小,会照顾人吗?”“这么瘦,能搬得动我吗?”衣美静用行动打消了老人的顾虑。
老人言语不利,衣美静就拿来写字板,鼓励老人写出心里的想法,“您把顾虑都写出来,我给您解答。”移位时考虑到老人安全,衣美静和伙伴推来移位机,“您放心,机器稳当又安全,我们也会在旁边保护您。”
最让老人感动的,是衣美静一日三餐的耐心照顾。老人因吞咽困难,用餐只能依靠鼻饲。鼻饲前,衣美静要将床头摇起30—45度,还要确保鼻饲管没有松动、脱落,否则容易引起食物反流和呛咳;打成糊状的营养餐温度要保持在38—40摄氏度之间,进食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10—13毫升,每次进食量不超过200毫升……
衣美静的每个细致操作,老人都看在眼里。有次护理结束后,老人轻轻搂着衣美静的脖子,脸上满是笑容。
“那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在燕园护理区工作了3年,衣美静体会到了其中的苦与乐,让她坚持下来的,不仅仅是对专业的执着,更有来自老人们的温暖和感动。
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照护需求,衣美静深知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因此,每天楼层小培训、每周健康照护部集体培训,衣美静都格外认真,她说:“只有不断提升护理技能,才能让老人们有尊严、幸福地老去。”
康复治疗师:让老人在点滴进步中重拾对生活的掌控
经过一个月的康复治疗,80多岁的王新华(化名)终于靠自己的力量咳出了痰液,他忍不住红了眼眶。同样激动的,还有老人的康复治疗师邵平。
“老人患慢阻肺已有十多年,前段时间住院治疗后,医生推荐他做康复治疗,我们就这样认识了。”第一次见到老人,邵平有些心疼,“他很瘦弱,说话没力气,眼睛里没有光,经过多项评估,老人为重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
如何进行康复治疗,强度多大、需要多少时间?这些都需要邵平根据老人情况制订系统的康复治疗方案。
慢阻肺导致老人吸气肌、胸廓肌、咳痰肌力量变弱,痰液咳不出容易反复感染。因此,邵平以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为主,配合相应设备进行震荡排痰。
长期处于患病状态,老人有轻度抑郁,如何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解开他的心结更为重要。“跟前几天相比,肌力数据上升了0.1,您太棒了,继续加油。”邵平不放过每个夸奖老人的机会,“老人有了成就感,患病带来的消极情绪也慢慢消散了。”
邵平毕业于新乡医学院康复治疗专业,她告诉记者,随着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肌体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仅依靠药物和医疗无法完全改善,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治疗手段则能很好地帮助老年人达到恢复、维持身体机能的目标。
每天为10余位老人做康复治疗,定期评估老人康复进度,阶段性汇总案例成果……邵平每天都忙到“起飞”。在她和团队伙伴的帮助下,老人们在一点点积累的进步中重拾生活的底气。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康复治疗中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邵平工作的康复治疗室也逐渐被高科技设备填满。“许多仪器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也为治疗过程带来了更多乐趣。”邵平举例介绍道,目前的平衡训练借助了压力传感设备,老人通过做滑雪、迷宫等游戏,便能达到很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在与老人们的朝夕相处中,我也收获了成长。”邵平说,“看到老人从躺着、坐着到站起来独立行走,我更加懂得康复治疗的意义。”
营养师:破解膳食中的长寿密码
“我家老人每天吃得饱、吃得好,还能缺乏营养?”这句话,营养师孟文尊不知听到过多少次。
面对记者的又一次提问,孟文尊的解答还是充满耐心:“老年人的各项机能都在逐渐衰退,有的吃得少,营养不足,有的吃得多,吸收也不一定好,有数据显示,老年人群中有营养不良及相关风险的占比近50%。”
作为燕园唯一的营养师,孟文尊的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营养干预,破解膳食中的长寿密码,让老年人吃得科学、吃得健康。
去年7月,98岁的沈平安(化名)因反复发烧感染住院,体重偏低,引起了孟文尊的注意。疾病状态下的老人吃得很少,孟文尊便为老人增加了口服营养补充剂;两周后回访时,孟文尊又将补充剂更换为更易吸收的小分子营养制剂,并通过增加益生菌、蔬菜水果等方式,为老人调节肠胃和免疫功能。
“经过半年调整,老人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体重增加了20斤,太不容易了。”孟文尊有些激动地说。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孟文尊在,老人和家属们心里踏实了许多。
燕园入住了3300余位老年人,如何将服务精准送到有需求的老年人身边?孟文尊与团队伙伴一起对老年人营养健康状况进行初筛,并以此为依据将老年人划分为3个级别进行分级管理。若老人营养状况正常,团队主要以定期筛查和宣教为主;若老人存在营养不良及风险问题,则由孟文尊通过系统化、个性化的手段来改善。
在燕园餐厅门口的电子屏上,一周食谱清晰地标注了“油”“糖”“噎食风险”等字样,提醒老人们根据自身情况选取合适的餐品。“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孟文尊告诉记者,她负责把控园区老年人的膳食营养,要根据食物搭配、时令节气、均衡营养等对餐厅菜谱进行调整,确保餐品营养、健康。
“其实最关键的,是重视。”在成为营养师之前,孟文尊在基层医院工作了10年,她见到许多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药物越吃越多,却忽视了自身营养状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心理状态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她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周边更多人按下“主动营养键”。“期盼大家都能有个健康、幸福的晚年。”孟文尊说。
社工:做老人的心灵守护师
社工是什么?能做什么事?很多人都会这样问。燕园社工高宁谣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的工作:“链接不同部门、资源,最大程度帮助有需求的老人疏导情绪、协调关系、收获信心、实现价值,这就是社工的价值所在。”
2001年出生的高宁谣,脸上永远挂着甜美的笑,在老人们的心里,她是“小孙女”,但从社工专业角度来说,她的角色有很多:评估者、支持者、服务提供者、资源链接者……在她看来,“认真做好每一个角色,才能更好地为老人增添一份保障。”
社工提供全人全程的服务,在老人入住燕园前,要进行入住前评估,高宁谣作为评估团队成员,主要负责评估老人心理、社会支持、躯体功能等状况。
“评估量表对老人来说很枯燥,我们将量表各项内容融入游戏以及与老人的沟通和观察中。”高宁谣告诉记者,“精准评估后,我们便协同各部门伙伴,为老人制订科学、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初入养老社区,老人面对陌生的环境、伙伴、作息,往往彷徨无助,高宁谣和伙伴们陆续到老人家中拜访,帮助老人尽快适应新生活;组织开展新居民见面会,邀请老居民分享居住体验,链接服务团队介绍各部门工作,方便老人更好更快体验全方位服务;介绍认识老校友、老乡,帮忙推荐兴趣活动,老人的“小圈子”便形成了。
燕园独立生活区的社工每人负责200—300位老年人,如何精准、及时地把握老年人的需求?高宁谣有个“笨”办法——做好计划,每天拜访老人。
刚入职不久,一位老人就引起了高宁谣的注意。“奶奶食欲不振、不爱出门,但听同事说,她以前是园区的活跃老人,每天笑容满面。”高宁谣了解到,老人的老伴突发疾病离世,对老伴的思念和独自生活的不适应导致老人情绪极为低落。
高宁谣每天上门陪伴,通过聊天梳理老人的思绪,肯定老人的感受;在老人的同意下,将属于老伴的点滴整理、收藏;找到社区活跃老人,一同鼓励其走出房门参加活动……慢慢地,老人的脸上又挂上了笑容。
在高宁谣看来,医生呵护着老人的身体健康,社工则呵护着老人的心灵。她用自己的专业充当老人们的“心灵守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