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以规范高效回应群众关切
发布日期: 2025-04-21 17:26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评论员

婚姻登记是组成家庭的起点,是对婚姻关系依法予以确认的唯一方式,是婚姻大事中最为庄重、严肃和神圣的环节。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是婚姻登记服务工作的一次重大优化,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有力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民政改革创新之举。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婚姻登记机关是民政领域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直接提供基本社会服务、直接展示服务形象的窗口。年均直接服务群众近2000万人次的背后,是千万新家庭的幸福生活。近年来,婚姻登记领域面临着人口流动带来的户籍限制、高额彩礼造成的婚姻压力,以及婚姻登记信息化程度不足、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缺失等新情况新问题,这些不仅影响婚姻登记的效率和规范,也对家庭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出挑战。此次《条例》修订有效贯彻了民法典的立法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着力破解传统户籍制度与流动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并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更以制度创新引导婚育文化转型,为构建“尊重个体、强化责任、注重诚信、支持服务”的新型婚育文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坚持问题导向,弥补制度空白。《条例》取消了婚姻登记管辖地的限制,实现婚姻信息联网互通;明确了婚姻家庭辅导在婚姻登记中的作用,注重发挥专业人员在婚前教育、婚姻家庭关系辅导、妇女权益保障及反家庭暴力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了婚姻登记服务规范,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提供颁证仪式服务等,提升服务质效;对接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妇女权益保护,反对婚姻家庭中的暴力行为和不法侵害,是健全婚姻领域法规体系的重要一环。《条例》还新增了多项法律责任条款,包括对婚姻登记机关违规收费、泄露隐私的追责,以及对当事人虚假登记的撤销与信用惩戒。这些规定直面现行制度的短板,有效弥补了婚姻登记领域的制度空白,推动了婚姻法规制度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同时,强化了婚姻登记的权威性,构建起“个人诚信+行政规范”的双重约束机制,也将有力推动形成“婚姻神圣”的社会共识,为新型婚育文化注入法治基因。

汲取基层智慧,集纳提炼升华。近年来,各地在婚姻登记服务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跨省通办”,有效解决了群众异地办事难题;推行“互联网+婚姻登记”模式,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倡集体婚礼、低碳婚礼等特色婚礼,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树立新型婚育观念;开展婚姻登记“一站式”服务,提升了群众办事体验感;推行婚姻家庭辅导,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帮助夫妻、家庭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婚姻家庭关系质量。《条例》对各地开展婚姻领域改革与创新的经验进行了集纳、提炼和升华,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法规层面,使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有了统一明确的法规依据。各地民政部门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贯彻《条例》要求,进一步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用更加规范的婚姻管理、更加优质的婚姻服务和更加便利的婚姻登记,持续推动婚姻登记高质量发展。

直面办事难点,破解民生痛点。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属地管理”到“跨省通办”再到“全国通办”,《条例》的实施推动婚姻领域治理理念从“以管为本”向“以服务为本”转变,治理方式从“条块分割”向“整体协同”转变;治理手段从“传统人工”向“数字智能”转变,体现了政府部门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决心、诚意和能力。《条例》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成为“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的生动实践。

征途在前,任重道远。婚姻登记的发展见证着法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婚姻双方的合法权益,链接着每个人的美好回忆。让我们以《条例》出台为契机,把握机遇、稳步推进,把惠民善政落实落细,让更多群众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