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似平凡,却有着不平凡的担当。在民政的广阔天地里,他们是默默耕耘的孺子牛。从对孤寡老人的悉心照料到对困境儿童的关怀呵护,从社会救助政策的精准实施到婚姻登记的温情服务,每一项工作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他们以无声大爱润泽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他们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民政劳动者之歌。“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聚焦6位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请他们分享对工作的感悟和对劳模精神的理解。
把青春“种”进养老院
本报记者 周冉冉
“2016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我,收获了人生第一份工作——盖养老院。那时,这里只有这3棵树、我和一大片工地。”山东省青州市东篱居养老公寓的90后院长张树伟,对院中的一花一木都饱含深情。“那时,我心中就‘种’下了一个问题,等我老了,我想住进什么样的养老院?”
带着这个问题,张树伟投身养老服务行业寻找答案,从养老院的建造者,转型为养老服务的深耕者,从养老服务“小白”,一步步成长为养老院的“大管家”。
9年时间,张树伟的团队从3个人增加到50余人,涵盖养老护理员、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等,累计为300多名老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养老服务充满挑战,我们不断突破创新,从‘两院一体’的医养结合模式,到增加认知症照护、安宁疗护,就是想为老人们打造真正的幸福家园!”
“你看这些剪纸、二十四节气书签,都是我们的社工和老人一起制作的。”张树伟骄傲地展示着一面缤纷多彩的作品墙。“作为最早一批设置社工岗位的养老机构之一,不论是陪伴老人开展文娱活动、精神慰藉,还是与家属沟通、与照护团队制订照护方案,我们的社工都发挥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谈及劳模精神,张树伟笑得十分腼腆:“行业内有非常多的专家和一线从业者,他们身上吃苦耐劳的精神时刻鼓励我,让我能在养老行业中坚定地走下去。”对于取得的荣誉,张树伟将功劳归结于“年轻”,她笑称:“我和我的团队都比较年轻,社工、护理员中都已经有了00后的身影。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和实践,能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养老行业。”
这股“年轻”的精气神也融入了张树伟的工作理念中。
“一开始工作经验不足,一线护理员和管理团队人员都以一种紧绷的状态工作,约束老人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这种压力难免会传导给老人。同时,工作人员在压力之下,也很难将创新精神和对工作的思考融入日常服务中。”张树伟意识到必须作出改变,“现在我们倡导‘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工作时全心服务老人,休息时尽情享受生活。这种状态不仅让团队充满创造力,更让老人们真切感受到活力、关爱与温暖。”
以爱为舟 守护银龄
本报记者 张 俊 通讯员 张琴英
在上海市静安区安耆为老社工事务所,“80后”养老护理员郭琴用十余年光阴,书写了一段温暖而坚定的养老服务故事。这份需要倾注真心的事业,在她手中化作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陪伴。
“养老工作没有感情做不了,感情不深做不好。”这是郭琴常挂在嘴边的话。十余年里,她累计服务过70余位失能、失智、高龄、独居及困难老人,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回应每一份需求。无论是深夜的紧急照护,还是日常的生活照料,只要老人需要,她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有呼必应”的承诺。
郭琴从不因服务对象的年龄、身体状况或经济条件而挑拣工作。她曾悉心照料抗美援朝老兵、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在聆听老人们的峥嵘岁月中深受触动,于2017年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并在202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后,她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遇到难题主动钻研,通过自学掌握理发、按摩等技能;为精进专业能力,她考取高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获评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并在上海开放大学攻读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专学历。
从初入行的青涩到如今的行业标杆,郭琴用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诠释着“为民服务”的初心,也为养老行业树立了榜样。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无数养老工作者以爱为舟、守护银龄的缩影。
用温暖关怀点亮生命之光
张忠浪
作为一名基层民政工作者,在从事民政福利事业的42年里,我见证过被遗弃婴儿紧紧攥住护理员手指的感人瞬间,目睹过特困人员初入康复区时惶恐无助的模样,也看见过精神疾病供养人员因受到关怀而动容的泪水。我每天接触的孤困儿童、特困人员、残障群体……他们的人生轨迹都在诉说着:民政工作绝非冰冷的政策执行,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生命守护。
“劳动模范”的称号,于我而言,是 24小时开机的热线电话,是为孤弃儿童寻亲归家的执着,是帮流浪人员找到亲人的坚守,是帮残疾人申领补助的细致。劳模精神,于我而言,是 “匠心” 与 “仁心” 的交融,是在民政事业这片土地上默默深耕,是照亮孤弃儿童与特困人员生命的明灯。我始终坚信: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创新,同样能铸就非凡。用专业提升服务品质,以温情点亮生命之光,正是我践行劳模精神的方式。
民政事业如同社会的温度计,我既是测温者,更是保温人。未来,我愿继续用劳动者的双手,将政策的温暖传送到每个需要的角落。
寻亲迷宫里的追光者
本报记者 孙彦川
4月17日下午3点,江西省南昌市救助管理站内,一次特殊的寻亲工作正在进行。南昌市聋人协会的手语老师与救助管理站社会工作科副科长张洪亮并肩协作,尝试为一名听力障碍受助者解开身份之谜。这名男子由附近派出所护送到站,因租住房屋拆迁而流落街头,没有身份证,对自己的姓名和家乡也记忆模糊。
张洪亮仔细查找男子手机里的联系人信息,逐一问询,却只拼凑出一些零散的近况和社会关系。随后,他赶往南昌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杨敏工作室,与专家团队针对有限的线索展开研讨。杨敏团队随即启用面部识别、DNA分析等专业技术,展开身份甄别工作。
次日清晨,好消息传来——通过科技手段,男子的身份被成功锁定:他是河南省襄城县许营乡人,名叫齐波,生于1972年。“和张洪亮共事,每天通话成了常态。” 杨敏感慨道,“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条细微线索,为了寻亲东奔西走,向不同领域的专家求助,大家都忍不住赞叹他认真负责。”
自退伍后,张洪亮已在救助战线上坚守了25年。寻亲、送返、巡查……这些工作早已融入他的日常,也让他练就了敏锐的洞察力和高效的线索整合能力。仅2024年,他就帮助45名受助者重归家庭。面对长期滞留站内、缺乏有效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讨人员,张洪亮与杨敏团队创新工作方法,将指纹核查、DNA比对、人像识别等流程整合到一张核查单上,硬是把原本耗时一个多月的落户申报流程压缩至5天。即便受助者被安置到各区(县)特困供养机构,他也始终牵挂于心——仅2023年,他凭借新掌握的寻亲技能,就帮助4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了家人。
“寻亲就像在迷宫里穿行。”张洪亮说,“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要尽百倍努力,把看似走不通的路走通!”
除了寻亲送返,张洪亮每天还穿梭在地下通道、火车站、旅游景点等流浪人员聚集区巡查。在日均2万多步的行程里,他还自创了独特的沟通方式——不怎么抽烟的他,总会随身揣一包烟,用递烟拉家常的方式,拉近与流浪人员的心理距离。
“在我看来,劳模精神是脚踏实地的坚守、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一份永不褪色的责任。”采访尾声,张洪亮目光坚定,“它不仅藏在攻克难题的关键时刻,更浸润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唯有不惧艰难、实干巧干,才能守护好每一份回家的希望。”
(文中提到的流浪乞讨人员均为化名)
用心用情做好“爱的事业”
涂晓蓉
婚姻登记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只有坚持以民为本、情系百姓,才能真正将为民服务落到实处。作为一名婚姻登记员,18年来,我见证了上万个新家庭的诞生,用心祝福每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用心用情做好这份“爱的事业”。工作中,我始终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的态度,扎实推动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倡导婚事简办新办,将中式颁证大厅打造成“网红打卡点”,引导新人铭记婚姻蕴含的责任与担当。
在这个岗位上,我既能感受到结婚给新人带来的幸福有多甜,也能深刻体会到离婚给一个家庭带来的伤痛有多深。所以,在为每一对新人开展颁证服务时,我总是耐心引导他们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同时,针对离婚当事人,我用心做好婚姻家庭辅导工作,通过细心聆听,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为深陷困境的家庭指引方向,强化当事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的称号,我倍感荣幸。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我将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责任与担当,践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做到让每一位办事群众都满意而归。
心怀目标 笃定前行
莫益大
自2007年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民政局工作以来,我先后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岗位、局办公室岗位任职。工作期间,我有幸深度参与来宾市基层自治实践,推动兴宾区桥巩镇毛塘村创新建立 “五清单、六步骤” 议事工作法。该工作法入选全国基层治理示范案例,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让“遇事找协商”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到局办公室工作后,我深知这一岗位既是服务全局的“幕后管家”,也是沟通上下的“桥梁纽带”。工作中,我协助局领导推动建立民政局机关 “四下基层” 制度,进一步明确民政干部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的工作要求,为全市民政重点工作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积极推动民政理论研究工作,组织全局向自治区民政厅报送7篇理论研究文章,其中2篇荣获三等奖、2篇获得优秀奖。
在我看来,劳模精神是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品格。对我而言,践行劳模精神,就是将民政“为民爱民”的核心理念贯穿履职全过程,切实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行动。未来,我将继续笃定前行,以个人劳动的微光,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