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全国“银龄行动”公益形象代言人汪维信—— “希望把志愿精神传承下去”
发布日期: 2025-05-07 16:33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闫   洁

早上6点半,天蒙蒙亮,77岁的汪维信骑着电动车从北京市朝阳区安慧东里出发,40分钟后到达北京站东侧的站东社区党员义务指路队工作亭。穿上胸前绣着名字的蓝色志愿者马甲,汪维信开始了一天的志愿服务。十余年里,他和队员们累计为中外旅客义务指路超过百万次,成为北京站附近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指路

站东社区党员义务指路队成立于2007年4月,2010年汪维信退休后加入,2014年成为第三任队长。他见证了指路队从路边的两把椅子、一张长条桌,发展到现在12平方米的义务指路亭。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指路亭饮水机上整桶的矿泉水都冻住了,70岁的李志东当时值班,因受冻生了一场病。后来街道给指路亭安装了双层玻璃、暖气和空调,工作环境越来越好。”汪维信回忆道。

不管工作环境怎样,大家都在琢磨怎么做好指路这件事。汪维信指着桌子上几本夹满小纸条的文件夹说:“看,这就是我们的指路神器。”队员们汇总了一些常被问到的地址,将其做成便条,印上详细的乘车方式,这种方法虽然有点土气,但对第一次来北京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很实用。

“我们给旅客指路尽量详细、准确,有时多说一句话就能让旅客少走好多冤枉路。现在指路队名气大了,我们更得努力做好。”北京这几年公交路线调整得比较多,一些从北京站始发的公交车站点也变更了,指路队就及时更新信息。随着硬件的升级,指路队的服务也在不断扩展,提供热水、手机充电、借用打气筒、零钱兑换等十项服务都被纳入其中。

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服务范围

前不久,两位泰国游客到指路亭问路,值班的连超英听出他们说的是泰语,就打开翻译软件,一问一答,特别方便。连超英高兴地说:“随着外国游客的增多,借助智能设备我们也能给他们提供帮助,为展示北京的国际形象尽一份力。”

据汪维信介绍,以前队员们遇到外国游客问路,除了有限的几个队员,其他人都难以胜任这项“洋气”的工作。比如,沙强有一次遇到外国游客拿着英文信息问路,他就看出有个“卡”字,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卡。当时汪维信在场,他用智能手机的拍照翻译功能得知是公交卡,指路队副队长赵东彩带着两名外国游客到公交总站顺利买到公交卡。队员还遇到过讲西班牙语的游客,由于当时队员们只会英汉互译,想帮忙也无能为力。汪维信开始琢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当知道手机上可以下载翻译软件,他就让儿子帮忙下载了一个,“不仅能语音即时翻译,拍译功能也好用。”现在所有队员都能熟练使用手机上的各种翻译软件了。

“志愿服务范围不仅要扩大,服务能力也要提高,要与时俱进,学会使用现代化工具。”汪维信告诉记者,队员们的手机上还安装了各类导航APP,给外国游客指路时,常常一部手机用于翻译,一部手机显示地图,队员们“人机合一”,指路准确度更高。

带动更多人传承志愿精神

“我计划80岁退休,希望把志愿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指路队。”汪维信介绍,这两年,他开始整理指路队历年来的活动资料和服务项目,结集成册,目前已完成六大本。他希望大家通过这些照片和故事对指路队的发展有所了解。

近年来,汪维信还担负起志愿服务“推广大使”的职责,他参加东城区老干部宣讲团和百姓宣讲团,将义务指路的事迹汇编成宣讲稿、诗歌和情景剧,在各单位、街道和社区宣讲,不断扩大指路队的影响力。2018年4月,“汪维信工作室”成立,吸引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指路亭逐渐成为广受欢迎的志愿服务教育基地。例如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就积极参加义务指路队的志愿服务,定期选派学生志愿者来这里进行实践。有的学生上了大学都还来,形成了志愿服务的习惯。为帮助新加入的志愿者们尽快融入,汪维信带领队员们手把手教,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解指路知识。

有一次,小志愿者们碰到两位摩洛哥游客来问路,彼此语言不通,后来通过手机翻译软件解决了问题,这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并表示以后要努力学习。汪维信希望义务指路队的老党员们能给年轻人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十多年的坚守,汪维信和义务指路队获得了很多荣誉:2019年,建国门街道站东社区老党员先锋队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称号,汪维信作为代表参加表彰大会;2024年,汪维信成为全国“银龄行动”公益形象代言人。面对荣誉,他说:“这是一名老党员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