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青春养老人,陪伴老人度过幸福晚年;他们是婚姻登记员,见证新人奔向幸福旅程;他们是救助管理人,为临时遇困人员搭建温馨港湾;他们是殡仪服务员,守护生命的最后一次远行;他们是特教老师,用心为孩子们筑梦;他们是帮残障人士改变生活的工匠,以匠心、爱心托起残障人士的希望……他们是民政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挺膺担当、发光发热,为服务对象默默奉献。本报今日邀请几名民政系统的00后,请他们谈谈自己扎根一线、苦练本领、勇担重任的经历和感悟,展现新时代民政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张硕在给孩子们授课。李锦铭 摄
张 硕
作为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特教老师,我面对的孩子大多患有孤独症、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等,我努力用爱守护这些“折翼天使”成长。
在教孤独症儿童小洋认识图形时,我拿着彩色圆形卡片在他眼前晃动,嘴中重复着:“小洋,你看,这是圆形。”但小洋不是盯着天花板发呆,就是站起来在教室里转圈,根本不看我。我试着变换语气、提高音量,吸引他的注意,但收效甚微。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看到孩子们清澈的眼神,我镇定了下来,开始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尝试使用感觉统合训练等专业方法,还认真向同事们请教,慢慢摸索出了门道。我不再局限于卡片教学,而是找来毛线球、圆形饼干等物品,让小洋去触摸。我把饼干掰成两半,说:“小洋,你看,圆圆的饼干变成两个月亮啦。”小洋主动伸手碰了碰饼干,笑了。那一刻,我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教孩子们识字时,我为每个孩子制订了专属的学习方案。对爱画画的孩子,我让他们用彩笔描红;对活泼好动的孩子,我把汉字卡片藏在教室的角落里,让他们边“寻宝”边认字;对喜欢音乐的孩子,我找来识字儿歌和他们一起学习。小勇患有唐氏综合征,为了让他记住“苹果”这个词,我编了一首儿歌,还配上动作,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当他在黑板上工整地写出“苹果”两个字时,我激动地抱住了他。
在相互陪伴中,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我学会从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需求,孩子们也在用他们纯真的笑容、真诚的拥抱治愈着我。我从一遇到问题就想逃避的00后小女孩,逐渐成为能独当一面的老师,孩子们的信赖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好好陪伴孩子们,帮助他们跨越障碍、融入社会。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老师)
养老服务路上的双向奔赴
叶丽萍与前来就餐的老人聊天。 本报记者 安 娜 摄
叶丽萍
身为一名00后,每天和老人们打交道,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觉得充实又充满温情,因为这是一场我与老人的双向奔赴。
周奶奶是我们的助浴服务对象,今年90岁了。做浴前评估时,她拉着我的手,有些紧张。我冲她眨眨眼,笑着说:“奶奶,您别看我年纪小,专业着呢!”奶奶被我逗乐了,放松下来。助浴过程并不轻松,调试水温、准备毛巾、检查防滑垫……每个步骤我们都小心谨慎。洗完澡,我们帮周奶奶擦干头发,做健康评估。她握着我的手,认真地说:“小叶子,你真行。”那一刻,我所有的疲惫一扫而空。
每天中午是社区老年餐桌最热闹的时候。王爷爷喜欢吃土豆丝,给他多打一些;孙奶奶牙口不好,红烧肉要帮她切成小块;赵爷爷腿脚不便,饭菜给他送到桌前……我们根据每位老人的情况和喜好,为他们提供服务。他们也惦记着我们,把我们当成自家人。陈奶奶每次见了我,都拉着我拉家常,有一次非要往我兜里塞个苹果,说:“小叶子,吃个苹果,平平安安。”
一天,李奶奶在社区老年餐桌吃完饭要回家时,外面下起了雨。老人没带伞,有些着急。我劝老人避避雨再走,她说家里有事得赶回去。我连忙拿上伞,送老人回家。一路上,我帮李奶奶打着伞,小心地搀扶着她。到了李奶奶家门口,我和她道别,她却一把拉住我:“快进屋,你鞋子都湿了,雨停了再走。”我连连摆手说不用,她却板起脸假装生气:“听奶奶的话。”拗不过她,我只好跟着她进了家。她给我找了一双棉拖鞋,还给我倒了一杯热水:“小叶子,换上鞋,赶紧把水喝了。”老人的话让我心底涌起一股暖流。
这就是我与老人们相处的日常,我是他们的“小叶子”,他们是我的爷爷奶奶,我们早就成了一家人。我要守护好这踏实的幸福,守护好他们的幸福晚年。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呼家楼北里养老服务驿站站长)
照亮临时遇困人员回家的路
李乐与受助人员交谈。魏鑫倩 摄
李 乐
2023年12月,我到陕西省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成为一名救助管理人。在这里,我学会了担当,也收获了成长。
流浪乞讨人员刘东(化名)刚入站时,有点不安和紧张,不愿开口说话。我为他准备了干净的衣物,想让他换洗一下。可当我走近他时,他本能地后退了一步。为了安抚他的情绪,我用他家乡的方言和他聊天,告诉他不用担心,救助管理站是帮他解决问题的。听到乡音,他放松下来,同意去洗漱休息。
考虑到刘东的口味,我联系厨房第二天早上为他准备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和一份洋芋擦擦。当他喝下第一口羊肉汤时,我看到他的眼眶湿润了。我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味道咋样?地道不?”他用力地点了点头。早餐后,我向刘东介绍了救助管理站的职能,并了解他的需求。当我讲到以往的救助返乡案例时,他眼神中流露出期待,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从老家到西安找亲戚,结果亲戚没找到,钱花光了,手机也丢了。联系不上家人,他就一直流浪。“你们能帮我回家吗?我想回家。”刘东拉着我的手说。“叔,您放心吧,我们一定把您安全送回家。”我回答道。随后,我们根据刘东提供的信息,联系相关部门核实了他的身份,并护送他回家。
责任在肩,奋斗无悔。我将努力练就能担重任的“宽肩膀”,扛起属于00后的使命,照亮临时遇困人员回家的路。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
为更多残障人士带去希望
付月为服务对象测试肌电信号,准备制作肌电假肢。熊 伟 摄
付 月
我是一名00后,大学学的是假肢矫形器设计与制造专业,现在在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工作。
大学期间,我学习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刚开始,深奥的解剖学理论和繁复的制造流程让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心中有些迷茫。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工作能提高他人的生活品质,我便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通过持续的学习实践,我掌握了专业技能,带着对工作的热情来到了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
一次,我接待了一位因意外失去右腿的年轻患者。当时,他深陷绝望之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在全面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为他量身制作了一款轻便且灵活的假肢。从测量、设计、制作到反复调整、试穿,我全程参与,确保每个细节都达到最佳状态。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能够重新站立,甚至可以慢跑了。他激动地告诉我,这款假肢让他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我每年都会积极参加爱心助残活动,深入社区、福利机构,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上门服务。我清晰地记得,在一次服务中,一位年迈的残疾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感谢你们没有忘记我们。”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回顾过往的职业生涯,每一段经历、每一张笑脸、每一次心灵的触动都清晰如昨。我深感自豪,因为我从事着这样一份既充满挑战又有意义的工作。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带着一颗感恩与敬畏的心,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为更多的残障人士带去希望。
(作者系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假肢装配工)
干好“甜蜜的事业”
杜正伟为新人办理结婚登记。单艳丽 摄
杜正伟
我在河北省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已工作4年,是一名00后的“老登记员”了。在这个服务窗口,我见证了人间真情,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一天下午,马上就要下班了,婚姻登记中心来了一对年轻人。一进门,那位男士就着急地说:“今天这个日子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纪念意义,所以我们特意选在今天领证。我们上午遇到点事,办完才赶过来,现在还可以办理登记吗?”我赶忙安慰道:“别着急,来得及,你们的证件带了吗?”听了我的话,他们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一次,一对老人来婚姻登记中心补领结婚证,我仔细审核资料,耐心地告诉他们怎么填写信息。办完手续后,老人摩挲着结婚证,十分激动:“现在办事真方便,谢谢你,小伙子。”
每当看到新人按下指纹时的郑重模样,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我就更加明白:这一纸婚书,承载的不仅是法律的认可,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要用更加科学、规范、温情的服务,干好这份“甜蜜的事业”。
(作者系河北省河间市婚姻登记中心婚姻登记员)
搭一座温暖的桥
李昕宇在工作中。车民茹 摄
李昕宇
我出生于2000年,现在是天津市第一殡仪馆的一名殡仪服务员,也是“情暖至归”人生告别会工作室的成员。在我看来,这份工作就是在搭建一座桥,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让逝者家属诉说心中的思念。
刚入职时,我经历过手忙脚乱的阶段。第一次见到逝者遗体时,我有些不知所措;第一次主持告别会,我念悼词时紧张到声音发颤。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努力钻研业务,认真投入工作。
老人爱收集塑料袋,积攒了很多;孩子喜欢吃糖,总把糖藏在枕头下……我认真和逝者家属交流,听他们讲述逝者的过往,用心用情为他们提供温情服务。我和同事们积极拓宽思路,增加了告别会音乐的种类,建立了音乐库。我还自学视频剪辑技巧,为逝者制作“人生回忆录”。前不久,一位老人去世后,她的家属和我们联系,希望可以为老人制作“人生回忆录”。我和家属沟通后,得知老人生前喜欢花、爱唱歌,就在为老人制作的“人生回忆录”中融入花朵元素和老人唱歌的片段。在老人的告别会上,家属凝视着大屏幕,听着老人的歌声,流下了热泪。告别会结束后,逝者家属特意找到我,一遍又一遍地说着“谢谢”。
有人问我:天天面对死亡,会不会觉得人生虚无?我的答案是:恰恰相反,这份工作让我更加敬畏生命、珍惜当下。我将不负青春韶华,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奋斗,搭一座温暖的桥,让逝者体面告别,让逝者家属不留遗憾。
(作者系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殡仪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