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让流浪者归途有光 ——记“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漯河市救助站
发布日期: 2025-05-08 17:24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刘静静

他们顶着风雪,踏遍街巷,为流浪者披上棉衣;他们冒着酷暑,奔走在河堤上,给拾荒者送去清凉;他们坚守数年,用科技点亮临时遇困人员的归途……这些暖心的场景,是河南省漯河市救助站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的生动注脚。

24小时在线守护

4月25日下午,漯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在街头开展巡查。17时左右,路边的一名男子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该男子身穿棉衣棉裤,精神有些恍惚。“您好,我们是救助站的,您需要帮助吗?”工作人员上前询问道。然而,该男子说话含糊不清,无法提供有效身份信息。将男子接入救助站后,工作人员联系公安部门进行人像比对,很快就确认了他的身份信息——他姓赵,父母双亡,和叔叔一起生活。当赵某被护送回到家时,他年迈的叔叔紧紧拉着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道谢。

白天,带有“救助专用”标识的车辆穿梭在大街小巷;夜里,值班室热线电话一直有人值守……漯河市救助站24小时的在线守护,让像赵某这样的临时遇困人员得到了及时救助。

“您好,我们这里有一名男子遇到了困难,想寻求帮助……”4月27日,漯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接到火车站值班民警的电话后,立即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原来,该男子姓李,今年47岁,自述因钱财、身份证丢失无法返乡。“您先别着急,我们会帮您的……”看到李某有些着急,工作人员一边耐心安抚他,一边与相关部门联动为他开辟了绿色通道。民警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快速核实李某的身份信息,帮他补办了临时身份证件。救助站工作人员为李某购买了火车票,还为他准备了食物。

对李某的快速高效救助,得益于漯河市建立的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救助管理机制。“我们借助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主动加强与公安、城管、卫健等部门联动,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帮助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解决在生产、生活、医疗中遇到的困难。”漯河市救助站站长李金奎告诉记者,他们在福彩销售网点、环卫工人驿站、火车站等场所悬挂救助引导牌,设立临时救助点;动员社工机构、志愿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并协同做好发现报告、劝导和应急救助工作,形成“发现—报告—处置”的完整链条。

寻亲故事里写满“坚持”

“是这里,就是这里……”进入乡村道路后,坐在救助车里的刘江(化名)喃喃自语,用手指着家的方向。在外流浪近30年的他,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被漯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返乡了。

时间回到2023年12月15日深夜,漯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面巡查时发现了疑似患有智力障碍的刘江,耐心劝导他进站接受救助。

在救助站内,工作人员为刘江换上干净的衣服、端上热乎的饭菜。“您还记得家在哪里吗?家里还有哪些亲人?”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刘江只是茫然地摇头。工作人员并没有气馁,他们联系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对刘江进行精心照护和心理疏导。同时,在今日头条、河南省警民救助寻亲群等发布寻亲信息,并借助人脸识别和DNA比对技术查询刘江的身份信息。经过不懈努力,工作人员最终确认了刘江来自山东菏泽,于是护送他回到了家乡。

73岁的受助人员田虹(化名)的回乡路更为曲折。2014年入站时,田虹语言表达不清,无法提供有效身份信息。工作人员尝试多种寻亲方式无果后,按照相关政策,将她安置在一家社会福利院。

多年来,工作人员从未放弃为田虹寻找家人。在2024年的一次交流中,田虹无意中说出了“湖北、巴东”等字眼。工作人员当即请熟悉巴东方言的志愿者与老人聊天,初步判定老人可能来自巴东县茶店子镇的一个村庄。工作人员与当地救助管理机构取得联系,却没有查到老人的身份信息。

抱着“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不能放弃”的信念,漯河市救助站寻亲小组工作人员决定带着田虹赶往巴东县,实地帮她寻找家人。当天,从茶店子镇到周边四五个乡镇,两地救助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带着田虹奔波了一整天,终于确认田虹是绿葱坡镇十多年前走失的村民……

这些感人的寻亲故事背后,是漯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日复一日的坚持。“从DNA比对到人脸识别,从方言分析到实地走访,我们将现代科技和传统手段相结合,只为能帮助更多的临时遇困人员返乡。每每看到受助人员返乡时开心的笑容,我们都觉得这份坚持格外有意义。”李金奎感慨道。

做好接续帮扶,有效减少流浪

“你们不仅帮我们找回了孩子,还帮着她向好的方向发展,谢谢你们。现在,孩子可以帮着干些家务活了,也愿意和别人交流了。”在近期的一次回访中,受助人员苗苗(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对漯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

苗苗的转变,凝结着漯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持续救助帮扶的心血。2016年,患有精神疾病的苗苗,被漯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接回站内照顾。2021年,多方协作配合,帮苗苗找到了家人。当工作人员护送苗苗回到家乡召陵区的一个小村庄时,她的父母欣喜之余又有些担忧:家庭经济困难,女儿又反复发病,万一再走失了该怎么办?能否让女儿学点手艺?

考虑到召陵区没有救助管理机构的现实以及苗苗的身体状况,漯河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带她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评估。结合检查结果和苗苗的兴趣爱好,工作人员帮她联系了就业技能培训班。经过一个月的培训,苗苗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编织技术,性格也变得开朗了。

此后,工作人员多次回访了解苗苗的情况,并联系心理咨询师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接下来,我想凭借学到的技术,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苗苗向工作人员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对苗苗的救助帮扶,是漯河市救助站深化源头治理、完善全链条救助管理的一次积极探索。该站建立联动排查、分类建档、定期回访的长效机制,推动完善覆盖全面、协同到位、服务及时的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管理服务网络,通过多种渠道发现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加强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和点对点帮扶。同时,建立易走失人员信息台账,动态更新重点人员信息。对存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困难的返乡人员,协助其落实相关救助保障政策,避免他们再次外出流浪。

“下一步,我们将健全完善街面救助、站内照料、医疗救助、寻亲服务、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不断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能力。”李金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