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让小地名助力乡村大发展
发布日期: 2025-05-09 17:01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河南省许昌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淑芹

2024年以来,河南省许昌市以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为契机,紧扣“乡村著名行动”目标任务,以“小地名”为支点,助力乡村大发展,在规范地名管理、赓续历史文脉、赋能基层治理、促进利农惠农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让乡土记忆焕发时代光彩。

加强标准化建设

织密乡村地名网

许昌市将地名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建立市级统筹、县区协同、镇村联动工作机制,将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示范片区6个县(市、区)的20个乡镇(街道)纳入“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印发《关于编制乡镇地名方案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乡村道路命名工作的通知》《乡村道路命名“九步走”规程》《关于加强城乡地名标志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成20个试点乡镇(街道)街路巷规划方案编制,依法命名乡村道路2300余条。建立乡村地名采词库,收录备用专名2500余个,印制标准地名图集。依托地名数据库建设,将2.1万条乡村地名信息纳入“数字乡村”平台。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采集上传助农惠农兴趣点地名7000余条。全市37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67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600余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以及民宿、农家院、采摘园等逐步实现采集上图,为快递进村、网格管理、应急响应提供精准坐标。

挖掘地名文化

唤醒乡村地名记忆

在坚持规划引领、规范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许昌市深挖地名背后的“文化密码”。组建由民政骨干、地名专家等组成的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史村事,挖掘整理当地历史事件、名人轶事、故事传说,丰富乡村地名采词库。将新命名地名以乡愁记忆、历史文化、约定俗成、美好愿景为主题分类,反映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自然元素等,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编纂出版《许昌市地名志》《长葛市地名志》《襄城县地名志》《禹州市地名志》《许昌地名故事》等地名书籍,实现市、县两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全覆盖,将444个乡村地名纳入保护名录。依托传统村落及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一村一景一故事”文化地标,修复村史馆、乡贤馆、民俗馆、古井、古树、牌坊等历史印记80余处。

打造地名标识品牌

助推“地名+产业”融合发展

许昌市创新“地名+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地名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建立“地名溯源+产品溯源”双认证体系,注册“禹州钧瓷”“许昌腐竹”“鄢陵蜡梅”等地理标志商标,加大对“望田菠菜”“石象豆腐”“王洛猪蹄”“榆林花生”“刘门柿子”等乡字号、土字号地名标识品牌的培育宣传。禹州市神垕镇已形成钧瓷生产、仓储、交易、旅游、会展“五位一体”产业链,构建了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建安区将“河街腐竹”“灵井戏具”等传统工艺与地名文化相融合,带动电商销售。襄城县紫云镇将“黄柳”“雷洞”等诗意地名融入民宿集群建设,让老地名变身新名片。鄢陵县张桥镇裴庄村大力发展菊花种植,通过“菊花经济”带动乡村旅游,形成集赏花、垂钓、菊花茶加工、彩箱包装、杂果采摘等于一体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