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松台街道水心社区“食善厨房”内,环卫工人在吃爱心早餐。 供图/陈菲菲
本报记者 赵晓明
初夏,水心社区的大榕树下,几位居民悠闲地下棋、聊天;“食善厨房”里,几位志愿者忙碌地准备爱心早餐;水心亭里,志愿者们倒好一杯杯免费茯茶供行人饮用;“怀老站”里,老年居民打起了八段锦、练起了书法……
“水心亭以前的环境十分简陋,就是用一张铁皮、几根柱子临时搭建起来的,但20多年来,亭内免费供应茯茶的善行从未间断。”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松台街道水心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文花介绍说,为了弘扬善行义举,水心社区在松台街道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于2023年4月全面升级改造了水心亭。如今,水心亭面积扩大了,设备更新了,成为弘扬社区慈善的有效载体。
2023年12月,水心社区入选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全国社区慈善实验项目”。一年多来,水心社区依托水心亭公益慈善服务中心,设立社区慈善基金,让水心亭开出朵朵“慈善花”。
烟火气里暖意浓
每日清晨5点半,在清脆的鸟鸣声中,水心社区“食善厨房”的志愿者们就忙碌了起来,为居民们准备爱心早餐。
刚过6点,一些老年居民便来到“食善厨房”,在等餐的时间里聊着家长里短。“这里的许多餐食根据老年人的口味定制,一周不重样,荤素搭配合理,色香味俱全。”“食善厨房”负责人介绍说。
为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其他早餐店的影响,水心社区将“食善厨房”的服务群体定为“一老一弱一新”,也就是老年人、残疾人、低保低边群体以及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户外工作者。“食善厨房”每日最多提供200份爱心早餐,每年超过6万人次从中受益。
据林文花介绍,水心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老年居民众多,老龄化程度高。所以在策划慈善项目、开展社区活动时,水心社区主要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切入,逐渐辐射到全体社区居民。
离“食善厨房”不远,水心亭内,志愿者穿着红马甲,将一杯杯茯茶送给过往的行人。夏日里,用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熬制出的茯茶清热、解暑、祛湿,深受当地人喜爱。
为推动水心亭和“食善厨房”等可持续发展,水心社区探索创新“轮值亭长+班组”机制,由社区“两委”、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轮流担任亭长,并有效协调各方力量组成班组,保证其有序运转。截至目前,水心亭志愿者已经超过百人。
“怀老站”里故事多
如何有效推动“全国社区慈善实验项目”在水心社区落地?社区从收回的747份有效问卷中分析发现,老年人需求中,家庭医生、文化娱乐、志愿者探访、送餐服务位居前列;儿童服务中,公益课堂、社会实践、假期托管、亲子活动位居前列。
根据调查结果,水心社区以慈善工作站为依托,先后开展了慈宁助老探访行动、“我来陪伴您”、萌善童行学生社会实践、安仁学堂青少年夏令营等服务项目。
为拓展服务场地,水心社区联合温州市安仁公益服务中心将老旧车棚改造为“怀老站”。“这里周一至周五常态化开放,每日安排手指操、艾灸、养生课堂、健身舞等公益课程,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林文花说。
每月25日,“怀老站”还会为当月生日的老年居民举办集体生日会,通过一次作揖礼、一杯孝心茶、一份蛋糕、一张纪念照、一张生日卡片,送上暖暖祝福,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传递慈孝理念。
对社区高龄老人吴天(化名)和蔡伊(化名)而言,“怀老站”有着特殊意义——两位老人的儿子、儿媳和义工们在此为两位老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婚典礼。当天,吴天身着西装,昂首挺胸,蔡伊穿红衣、戴头纱,两人在《婚礼进行曲》中携手缓缓踏上红地毯,为居民们讲述金婚故事。
“怀老站”还积极对接慈善资源,实施“为您安个家”公益项目,累计为数百户困境老人提供了居住环境改造服务,有效提升了老人的居住安全。
此外,依托社区慈善工作站,水心社区成立了“学生公益慈善素养实践基地”,与温州市第十七中学、温州市沁园小学等中小学合作,让更多青少年有机会参与社区慈善活动,助力社区治理。
居民参与路径广
如何让生日更有意义?在水心社区,“生日捐”成为很多居民的主动选择。
前不久,乐乐和欢欢(化名)迎来了8周岁生日。他们没有选择传统的庆祝方式,而是在父母的支持下到水心亭当志愿者。一锅锅开水咕嘟咕嘟地沸腾,面条在锅中翻滚,香气弥漫。乐乐和欢欢将一碗碗长寿面送给社区高龄老人、残疾人以及户外劳动者,与他们一同分享生日的喜悦。
吃完长寿面,乐乐和欢欢在父母的带领下向社区慈善基金捐出了自己的生日红包。“通过‘生日捐’,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与回馈。我们也希望用这小小的善举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乐乐和欢欢的父母说。
“生日捐”是水心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慈善捐款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水心社区慈善基金还设置了项目捐、月捐、慈善信托等。以慈善信托为例,水心社区在浙江安福利生慈善基金会设立了“鹿城区水心社区公益慈善信托”,并依托松台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慈宁助老慈善信托”,共同支持社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我们探索了‘慈善+网格’联席会议制度,以‘水心论善’为主题,每月开展1次慈善课堂,发动社区网格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居民共同参与学习,共话社区可持续发展。”水心社区慈善工作站副站长邵宇介绍,以水心亭为基础,水心社区串联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樟组团小公园、榕馨苑、红馨园等慈善空间,设立慈馨车棚展示厅等宣传阵地,连点成线、合点成面,构建起“15分钟慈善服务圈”。
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教授杨方方曾多次带队到水心社区调研。杨方方认为,“全国社区慈善实验项目”在水心社区落地以来,该社区成立了慈善工作站,组建了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有效链接社区内外资源,引入专业慈善组织,实现了慈善服务的常态化供给。
鹿城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邱晓东表示,水心社区坚持以组织建设为统领、五社联动为驱动、品牌培育为手段,以鹿城区善亭文化代表之一的水心亭为载体,架起了慈善资源为民服务的暖心桥梁,为鹿城其他社区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下一步,水心社区应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慈善工作人员、志愿者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社区应根据居民需求,适时调整和优化服务项目,使慈善服务覆盖更多居民。”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杨方方建议,社区要加强与内外各类资源的联动和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资源协调机制,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慈善活动和文化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慈善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共同推动社区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