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构建全方位救助帮扶体系 兜牢兜实民生保障网
发布日期: 2025-05-15 16:21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二辉

2024年以来,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民政局积极探索构建全方位救助帮扶体系,持续提升兜底保障能力,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统筹推进

召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全面构建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临时救助等急难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由区民政局牵头、12家单位参与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先后出台《社会救助办理程序及操作标准规范》等文件,加快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推动残联、人社、住建、医保等部门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定期开展跨部门数据比对,并对异常数据进行及时预警。

精准服务

为确保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召陵区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员以及其他困难人员进行全覆盖监测,实现动态管理。同时,召陵区建立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信息联动工作机制,区民政事务中心与区民政局社会救助股定期比对当月新增及取消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信息,区民政局每月定期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两项补贴领取对象、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高龄老人等服务对象信息与区农业农村、医保、残联、人社等部门数据信息进行比对,确保救助信息准确。成立由区、镇、村三级人员组成的核查工作组,确保各个层级有专人负责。在开展核查工作的同时,工作组还提供业务指导,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服务能力。

多元救助

为进一步发挥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召陵区民政局完善个案会商等工作机制,对困难群众实行“先行救助”“分级审批”,积极推动临时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建立“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主动发现机制。线上,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通过数据比对发现风险并作出预警,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核实;线下,在畅通困难群众自主求助渠道的基础上,加大摸排走访力度,精准发现困难群众并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在镇(街道)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救助金额在城市低保标准3倍以内的下放到镇(街道)审批,大额临时救助由镇(街道)审核并报区民政局确认发放。建立并逐步完善特困人员、村(社区)、镇(街道)、代养人“四方协议”照护制度。探索为全区特困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创新“社会救助+商业保险”兜底保障路径。持续开展大病救助、救急难专项救助等慈善项目,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及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为救助对象提供慈善捐赠、精神关爱、健康支持、住院照护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