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 娜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的格外关心和关注。近年来,广大社会组织通过政策宣贯、资源整合、多方协作、动员引导等举措,将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融入残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助残到就业赋能、从心理帮扶到社会融入,为残疾人织就一张有温度、有力度的社会支持网。在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走访北京市多家助残类社会组织,展现它们弘扬扶残助残社会风尚、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无声的世界里传播文化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复制品。真品是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于1941年神秘失踪……”“这个是‘幽州书佐秦君神道柱’,它是石阙的一部分,代表建筑群的入口……”5月13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手语服务进首博 文化助残无障碍”体验活动中,20余名听障人士在讲解员和北京手语研究会手语翻译员的带领下,沉浸式参观了北京通史陈列展馆和老北京民俗展馆等,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记者在现场看到,首都博物馆很多重点展品的文字介绍栏内都有一个二维码,听障人士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可以同步观看该展品的手语视频讲解。据北京手语研究会会长刘再军介绍,该机构受北京市残联委托开展了“数字化手语导览服务”项目,目前已对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6家旅游景区或文博场馆的400余个文物进行了数字化手语讲解。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其中却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我们专门建立了一支由手语领域研究专家、历史学专家、优秀手语翻译员等组成的团队,对每个词条进行反复推敲和细致打磨,解决了众多复杂语句和生僻字的手语表达问题,确保以更精确、更富有表现力的手语讲解来传递信息,更好地服务听障人士。”刘再军说。
43岁的孔祥智是“数字化手语导览服务”的手语解说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在进行手语解说的过程中,最难的是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转化为规范、简洁的手语。例如,在解说故宫博物院钟表馆的“铜镀金珐琅转柱太平有象钟”时,他先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历史,把钟表的工艺和结构了解清楚,再字斟句酌地进行几十次的手语演练,力争每个动作都做到精准、流畅。
“以前在景区旅游时,我看到很多游客戴着耳机,边游览、边听解说。而因为听力受限,我只能走马观花地参观。‘数字化手语导览服务’推出后,我已经游览了好几个景区,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眼界,感到特别幸福。”听障人士李女士高兴地表示。
张开“隐形的翅膀”去丈量世界
在巍峨壮丽的北京八达岭长城上,14名肢体残疾人和视障人士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抵达第三烽火台。他们身着统一的红色上衣,有的在招手、有的在欢呼、有的激动得热泪盈眶……“咔嚓”,这个暖心的瞬间被定格成了一张照片,永久地保存在夏虹的相册中。
48岁的夏虹出生于黑龙江省绥棱县,在7岁时因车祸失去双臂。在成长的道路上,她写过诗歌、练过体育、学过绘画,一直是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典范,相继获得“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0年起,夏虹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并于2015年成立北京夏虹公益促进中心,致力于开展各种公益助残活动。此前那场帮助残疾人登长城的活动,就是该中心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共同举办的。
“对于肢体残疾人来说,逛公园、看展览等日常出行会存在不便。为此,我们于2017年推出了‘文化无障碍’系列助残活动。”夏虹告诉记者,多年来,中心先后组织800余名肢体残疾人到鸟巢、颐和园等游览,还带着他们逛艺术展、画展、书市等,帮助他们开拓眼界,扩大“朋友圈”,感受社会的进步。“为让残疾人有更好的体验,每次组织活动前,我们都会规划好路线、认真考察无障碍设施、招募志愿者,并提前跟相关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夏虹介绍。
夏虹还练就了一项特殊技能,可以用双脚剪纸、编织、绣花等。她曾在北京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剪纸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多年来,利用自己的这一特长,夏虹到温馨家园、特教学校、社区等开展公益教学,帮助残疾人提升动手动脑能力。23岁的小宝是一名智力残疾人,刚开始学习剪纸时老是剪不好,急得直落泪。夏虹一边安慰她,一边耐心地一遍遍教。后来,小宝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剪纸作品,高兴地与夏虹拥抱在了一起。市民赵女士几年前失去右臂,刚开始参加剪纸活动时,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在夏虹的鼓励下,赵女士鼓起勇气,用左手拿起剪刀,尝试着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剪纸作品……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远征,而是千万颗心的同频共振。今天的每一份善意,都是改变未来的种子。在助残的公益路上,我们将一直前行。”夏虹说。
让“心青年”人生有亮光
5月10日,阳光明媚、微风和煦。上午8时30分,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一支由70余人组成的健步走队伍准时出发了。这支队伍中,有40余人是心智障碍者和他们的家属,有30余人是学生志愿者。在长约4公里的健身路途中,学生志愿者陪伴着心智障碍者,一边欣赏夏日美景,一边认真收集着各种颜色的花朵和树叶,共同完成了创意画。
此次活动的组织机构是北京市海淀区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该中心是一家由心智障碍者家长发起的助残类社会组织,为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提供多种形式的公益类助残服务。“自2014年2月登记注册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为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提供全链条服务,回应心智障碍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需求。”中心负责人李红告诉记者,他们通过组织开展社群小组活动及“心桥计划——特需家庭生涯规划交流会”等,加强心智障碍者家庭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在社区和学校开展融合行动,让心智障碍者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更多支持;通过协助心智障碍老养残家庭做好托付规划,进一步探索对心智障碍者的支持路径。“我们还开展了‘快乐活动营’,通过足球、绘画、舞蹈、手工等兴趣培养活动,鼓励心智障碍者走出家门,提升社交能力。2024年10月,我们举办了首届社区特奥会,130余名心智障碍者参与其中,100余名志愿者全程提供支持。”李红介绍。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帮助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在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的支持下,北京市海淀区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开展“展心计划”支持性就业项目,通过研发职业样本、设立就业辅导员、提供职业体验、促进校企社合作等方式,为心智障碍者开展就业与转衔服务。
在北京西南华邑酒店,记者见到了已在这里正式入职的心智障碍者小华。25岁的小华毕业于特教学校职高班,学习的是酒店服务专业。2022年,在北京市海淀区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的帮助下,小华到西南华邑酒店就职,负责布草运送工作。“在小华入职初期,就业辅导员跟他一起上班,将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分解成他能理解掌握的内容,并教会他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等,帮助他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就业辅导员曲卓告诉记者,在小华达到与岗位适配的标准后,就业辅导员再逐步退出。
如今,小华已在酒店工作三年有余,不仅能完成好自己负责的工作,还能帮助同事做制服熨烫、物品保管等工作。家住门头沟区的他,每天7点就提前到岗,打扫卫生。勤奋、认真、肯吃苦的他,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肯定。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110余名像小华这样的心智障碍者通过“展心计划”支持性就业项目走上工作岗位,分别当上了保洁员、超市理货员、洗车员……这一份份工作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薪资,更是尊严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