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构建养老服务新生态 绘就幸福养老新图景
发布日期: 2025-07-10 17:16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河南省漯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方高峰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积极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发力,织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深度融合,打造“城市农村并重、事业产业并举、建设运营并进、线上线下并行”的养老模式,叫响“漯颐养”综合养老服务品牌。

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发力

漯河市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发力,推进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建立“高位统筹—政策赋能—靶向投入”机制,推出“政策引领+清单管理”模式。出台《漯河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5项,配套出台涉老政策文件20余项。近3年,全市累计投入1.3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实施“市(县)有枢纽、乡镇(街道)有平台、村(社区)有网点”建设工程。采取公建公营、公建民营等多种模式,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低效社会资产。成立漯河市康养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发挥国有平台优势,助力区域资源整合。推动养老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引入多家企业,建立“社区长者食堂+老年助餐点+助餐管理系统”市场化运营体系。同时,通过规划引导等举措,深化政企社三方协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供给。目前,全市已培育养老服务社会组织16家、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30家,构建起“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服务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持续优化升级

为给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保障,漯河市着力优化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在市(县)层面打造“中心枢纽”,建成市级福利中心1个、县级特困供养服务中心5个,统筹发挥资源整合、服务监管、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等作用。在乡镇(街道)层面建设“中转站”,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6个,对45个乡镇敬老院实施改造,推动30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层面延伸“服务点”,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40余个、农村幸福院近1200个。同时,对全市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将其全部纳入智慧养老平台,统一命名、统一编号、统一标识,达到了所有服务点有场地、有设施、有标牌、有活动、有服务、有管理的“六有”标准,打造老年人“家门口”的养老驿站。

三类养老服务形态融合发展

漯河市探索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融合发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在居家养老方面,积极探索“邻帮邻”“亲帮亲”“老帮老”农村互助模式,在农村幸福院建立“自带食材+集体补助”“自愿缴费+政府补贴”“自己种菜+社会支持”等模式,发展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老人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养老服务。在社区养老方面,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标准,建设老年食堂等设施,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按照“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布局建设老年食堂近200家,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通过政府全额补贴的方式,为经济困难家庭60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等提供助浴服务。在机构养老方面,引进多家养老服务品牌企业,带动培育漯河市金康护理院、漯河市清福护理院等本地养老服务品牌企业。高标准建设集医、研、教、食、旅、养于一体的市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园,成功申报省级银发经济产业园,致力于打造银发经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