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宋 辉
截至2024年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户籍人口63.63万人,其中老年人口12.5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8%。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兴庆区民政局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特色品牌,着力构建覆盖全面、供给多元、便捷高效、充满活力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构建“三级网络”强根基,服务体系立体化
兴庆区立足辖区实际,构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夯实为老服务基础。
区级层面:枢纽统筹,多元协同。兴庆区现有7家养老机构,其中3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优先接收特困老年人,并面向社会提供普惠养老服务,发挥区级枢纽、资源统筹、链接服务的功能。引入“中房幸福里”等民办品牌,形成“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多元格局。推动养老机构开门办院,将专业服务向居家社区延伸,7家养老机构均实现医养结合发展。
乡镇(街道)层面:联合体辐射,服务下沉。依托现有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市民驿站等,因地制宜布局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6个,实现100%覆盖,打造养老服务联合体,有效提升区域养老服务辐射能力。如大新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设有免费开放的台球室、棋牌室和舞蹈室,常态化组织开展义诊、特色老年趣味活动等,既为老年人提供了社交空间,又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
村(社区)层面:嵌入式补短板,圈住幸福。结合完整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建设嵌入式、互助型服务站点,建成社区老年活动中心105个、日间照料中心23个、农村幸福院31处、城市社区食堂45个、农村老饭桌6个,不断补齐养老供给服务短板,初步构建起“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打造“兴”福助餐金招牌,舌尖幸福暖民心
兴庆区聚焦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创新打造“兴”福老年助餐品牌,构建多元化、可持续助餐服务体系。
“政府扶持+企业参与”,激活闲置资源。由政府提供场地、建设补贴及运营补助,吸引餐饮企业参与助餐服务。如大新镇政府免费提供辖区闲置用房,成功打造燕欣园社区食堂,辐射周边6个社区。自运营以来,日均就餐人数近200人,老年人占比90%,并为11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真正实现“家门口”助餐。
“机构+助餐”,延伸服务触角。引导5家养老机构开门办院,对外开展助餐服务,并组建“银发送餐队”,发动居民、退役军人、党员志愿者等加入,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如宁红社会福利院开办的社区食堂每日就餐人数120余人,其中老年人70余人,办理就餐卡300余人,固定提供上门服务8人。
“市场+公益”,平衡质效与温度。如文化街街道与瑞丰小酒楼合作挂牌“社区食堂”,为周边老年人和困难群众提供助餐服务,受到居民好评。
“智慧+定制”,升级服务体验。积极发展“互联网+社区食堂”监管模式,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人脸识别+数据监测+个性服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如燕欣园社区食堂开发“智合康馨”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可提前1天预约餐食,由中医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团队根据老人健康档案,为其定制营养餐单,促进老年人获得符合其特定营养需求的餐食。同时,该食堂还配备智能刷脸识别设备,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在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实现服务质效提升。
建设老年友好新家园,共治共享促和谐
兴庆区以党建为引领,深化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探索形成多元工作模式,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社区+养老”,一体化满足需求。利用社区阵地、活动室等开展医养康养、居家养老、文体娱乐等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医养护康乐”一体化需求。富宁街街道中寺社区、大新镇燕庆园社区和银古路街道大团结社区分别于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物业+养老”,盘活资源降成本。银川银房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自筹资金300余万元,将凤凰北街街道崇安社区内约150平方米的闲置自行车棚改造成社区食堂和智慧信息服务中心,盘活了资源,降低了运行成本,使助餐服务可持续;在提供助餐服务的基础上,有效联动小区康养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智慧信息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服务设施,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就近、便利的养老服务。
“社会组织+养老”,凝聚公益力量。今年6月,区民政局积极对接宁夏公益慈善事业促进会,为掌政镇掌政村10位高龄老人送去居家适老化改造大礼包,按照“一户一策”个性化定制改造方案,累计配置包括防滑地垫、多功能手杖、沐浴椅等在内的各类适老化用品46件,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家居环境。
“志愿服务+养老”,倡导老有所为。发动社区成立老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引导老年志愿者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价值感。目前,全区共培育各类为老志愿服务队120余支,打造“银耀兴庆”品牌志愿服务队30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