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明 张路曦
“没有一个受助人员的故事与他人一样。他们磕磕绊绊、走走停停,等待着有人可以拉他们走出困境,重归社会,重回家庭。”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救助管理站社工张瑜琳讲述了几个让她印象深刻的寻亲故事。
张瑜琳是花都区启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在花都区救助管理站已驻站6年多。6年多来,张瑜琳等社工和花都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一起在凌乱繁杂的信息中为受助人员寻根、寻亲,书写了一个个温暖的救助故事。
化解心结终促团圆
在受助人员中,张瑜琳对内蒙古籍的陈永发(化名)的印象极为深刻。
2019年,张瑜琳第一次在河边遇到陈永发时,他胡子拉碴,极为健谈。“那天,我和陈大爷聊了两个多小时。如果不是午饭时间过去很久了,估计他还能拉着我继续聊下去。”张瑜琳说。
在交谈中,陈永发告诉张瑜琳,多年前,自己和父亲吵架后离家出走,在各地流浪。刚开始还打些临工,身份证丢失后,就开始拾荒生活。平日里,陈永发带着自己心爱的两条流浪狗在河边露宿。两条狗跑丢后,陈永发难过了很久。
“您父亲已经去世了,您这么多年还不愿意回去,是什么原因?”张瑜琳问。
“回去也没有自己的房子,还得和弟弟一家住在一起,不方便。”陈永发解释说,“我身上没多少钱,来回跑还辛苦。在南方露宿街头,至少冬天没老家那么冷。”
花都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每次巡查都会去看望陈永发,希望帮他联系老家政府补办身份证、申请低保等,可陈永发多次婉拒。
为了让陈永发解开心结,逢年过节,花都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都会给他送去热腾腾的饺子;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还送去被子、衣物、姜茶等;陈永发生病时,救助管理站为他安排了医疗救助。日子久了,陈永发感受到工作人员的真心,坚决不回老家的态度有了转变。
2021年3月,花都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街面巡查时,顺道探望陈永发。陈永发终于说出了那句“我想回家了”。
听到这句话,张瑜琳等人很是高兴,马上联系了陈永发老家的村委会和他的弟弟,确定了返乡的时间和细节。当年3月31日,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陪着陈永发登上了前往内蒙古的火车。如今,陈永发在老家得到妥善安置。
“我们用真情化解了老人的心结,让他终于回到了阔别30年的家乡。”花都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易铁军说。
七次走访找到归宿
2020年,花都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街面巡查时,发现了在路边游荡的方九栗(化名)。当时的方九栗,精神不佳,沉默寡言,也拒绝提供个人信息。将他带到救助管理站后,工作人员为他安排好食宿,检查了身体。
当天,张瑜琳找到方九栗,开始了第一次深入面谈。面对自我封闭的方九栗,张瑜琳尝试用普通话、粤语、客家话和他交谈。当使用客家话时,张瑜琳明显感到方九栗有反应。在后面的多次面谈中,方九栗拿笔写下了很多凌乱、不符合逻辑的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花都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整理出几个碎片化、真假难辨的线索,如从化、太平、增城、分水学校、刘明就(化名)等。根据这些蛛丝马迹,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带着方九栗七次实地走访、寻亲,一一拜访线索相关地方的救助管理站、派出所、村委会、村民。
让张瑜琳庆幸的是,经过多方探访,他们真的找到了叫刘明就的人,他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地址。在那里,工作人员终于找到了一眼就能认出方九栗的村民,了解了方九栗的过往。
据村民介绍,20多年前,因为家庭矛盾,方九栗被父亲赶出家门,一直在附近的县(市、区)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今,方九栗的父母均已去世,五个兄妹中三人也已去世。方九栗的弟弟自身难顾,无法照料哥哥。
“我们虽然帮助方九栗找到了家,但这个家,方九栗兜兜转转都难以回去。”张瑜琳说。
2021年12月,花都区救助管理站和方九栗户籍地救助管理站协作,帮助方九栗到公安部门恢复了户籍,申请了低保和相关救助。最终,方九栗由当地政府兜底安置,有了一个好归宿。
精心照料缓解思念
“哑婆婆”吴英达(化名)不会说话,不会手语,身材矮小。张瑜琳到花都区救助管理站驻站时,她就已经在站里了。
据工作人员介绍,吴英达2016年被救助,人脸识别不出她的身份信息,大家都叫她“哑婆婆”。
吴英达爱笑,但偶尔也会闹脾气,有时指着自己的牙齿表示痛,有时指着自己的头表示不舒服,有时会推开饭菜一口不吃。次数多了,张瑜琳发现吴英达只是在寻求工作人员的关注。
吴英达是张瑜琳的第一个服务对象,也是她服务时间最长的受助人员。多年来,张瑜琳和伙伴们想尽办法帮她寻亲,多次谈话、分析档案,网络寻亲、科技寻亲、志愿者寻亲等方式都试过了,可至今仍旧没有找到吴英达的家人。
在寻亲的同时,工作人员一直精心照料吴英达。站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知识教学、安全指导、就业培训、节日庆祝、生日会等。每次活动,工作人员都引导吴英达积极参与,缓解她的思乡之情。
“我们会尽己所能帮助他们,在精心照料的同时积极为他们寻亲,努力帮助他们早日踏上回家的路。”易铁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