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倩
地名地址,事关出生证明、户口迁移、房产登记、营业执照等事项办理。如果地名地址信息不标准不规范,会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麻烦。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民政局地名办主任张旭东自2003年上任以来,为规范地名地址,用脚步丈量清苑区的每一寸土地,从零开始学习建设数据库,最终建成清苑区标准地名地址库,不仅为群众解决了一桩桩烦心事、揪心事,还助力夯实了全区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的数字底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初心——
把“急难愁盼”变成“满意点赞”
初到地名办,张旭东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群众前来查询地址。民警拿到地名办开的证明后,经常指出门牌重复、路名前后不同等问题。“工作人员去户籍大厅沟通,总会被民警数落一顿。”张旭东无奈地说,“后来,公安部门办户口根本不用地名办的数据了。”
让张旭东印象最深的是,因地名地址不准确无法办理营业执照而被急哭的李先生。
2003年,李先生盘下一家加油站,准备重新装修开业,可审批手续却迟迟办不下来。“问题的症结就是地址对不上。”张旭东至今还保留着当时拍摄的图片,记者看到,这个加油站在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上的地址是“发展中路南侧”,不动产权证书上写着“清苑镇北大冉”,省商务厅核准批复文件上写着“清苑县北环路发展中街”,保定市行政审批局批复文件写着“发展中街(阳光国际小区南侧)”,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写着“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发展中街”……
“同一个地址在不同材料中有不同的表述,监管部门认定不了准确位置,加油站便开不了业,这个30多岁的汉子在我这里急得直抹眼泪。”张旭东说,这件事对他的触动非常大,“必须建立一个标准地名地址库,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2003年起,张旭东带领地名办的两位同事开始了对地名地址的摸底调查。
他们近处步行、远处骑车,每天走大街、串小巷,访遍了所有道路街巷、房屋院落,后来又延伸至小区内部的楼栋、村里的工厂,一边调查摸底,一边画图记录。
事非经过不知难,走访中意想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老小区藏着很多住户,不走到最里边根本数不清;城乡接合部边界模糊,不挨家挨户打听,总是一本糊涂账;进村核查,经常遇到不拴绳的大狗,被追得心里直打怵。
最终,他们用时6个月完成了这次摸底,手绘200多张图,制成CAD图纸67页,清苑的地名地址终于有了较为清楚的底数。
“在使用这套图纸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比如编码顺序混乱、空地空院号码没有预留等,这都会成为今后动态更新的梗阻。”2006年,他们对此前的图纸进行了版本升级,进一步规范了街道两侧门牌号码编排,补充、修改了一些编号,重新绘制了一套清苑地名方位图集。
过程虽然辛苦,但成效明显,群众来查询,工作人员翻翻图纸就能快速提供准确地址,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匠心——
把“纸上数据”变成“云上服务”
2013年,清苑的标准地名地址已经趋于规范完善。可在张旭东看来,这些来之不易的台账、资料、图集,如果束之高阁,无法及时更新维护,无法多方共享应用,就相当于废纸。推动纸质信息电子化、结构化,成为张旭东新的攻坚方向。
但现实情况是:地名办只有3个人,且他们都没有系统学过计算机编程。没人、没钱、没技术,怎么办?
“没人,我们自己上;没钱,我们先花少量资金摸索着建系统,等做出样子了、时机成熟了,再向上级申请;没技术,那就自己学。”张旭东调侃道,没想到自己“一把年纪了竟然啃起编程教材”。
为搭建地名地址信息平台,他开始自学地理信息软件,一步步掌握了识图制图、数据处理、服务器和接口设置等技术。
有些事一旦钻进去就刹不住了,张旭东向记者讲起那段日子:经常熬夜到凌晨,周末盯着电脑研究程序软件一整天;术语多、参数多,看不懂也记不住,笔记做了一大堆,但到用的时候才发现串联不起来;不认识专业技术人员,问都没地方问;好不容易搭建起底层架构,才发现和服务器接口不兼容,只能推倒重来。“我考大学都没这么下功夫。”张旭东笑着说。
边读边学,不断试错,不断重来。一年后,张旭东借助开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于空间位置,设计出了低成本、轻量级的县级地名地址库。“他们笑我‘手搓数据库’,但也正因为是自己建的,我们的数据库比第三方做的更贴合地名地址工作的需求。”张旭东说。
如今,这套地名地址库以遥感卫星影像为底图,整合全区所有地名地址、界线界桩和地名标志数据,分层汇集宗地、房屋、街巷、门牌号码等要素,实现了标准地名地址查改增删、制图制表、导入导出等多项功能。从以前“跑断腿”到如今“点鼠标”,操作模式不断优化,数据管理愈加规范。
在加强标准地名地址管理的过程中,清苑区确定了多项城乡街巷地名规划和批准流程。乡村街巷由村、乡镇逐级报区政府审批命名;城乡门牌由民政部门统一编制,其他部门共享使用;赋予每个地址唯一标识符,用于二维码门牌制作和机器读取;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新开楼盘由开发商提供建设图纸资料,竣工前集中编排楼栋号、单元号、户室号;在城区,利用车载摄像机定期采集街景视频,更新店铺标注和改扩建区域;在乡村,根据卫星影像,随时补充完善地名地址数据……
“如今,在清苑区,无论城乡,只要在标准地名地址库中输入门牌或牌匾信息进行检索,就能精准定位,房屋布局、周围环境清晰可辨,住户信息一目了然。”张旭东说。
愿心——
把“地址底图”变成“发展蓝图”
标准地名地址库建成后,一人一机就能管理全区30余万条地址数据,地名服务质效明显提升。
中南高科保定清苑新经济产业园开业时,因建筑布局复杂,内部单位众多,编码十分烦琐。地名办急人所急,主动沟通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快速解决了所有建筑的产权登记和企业注册问题,相关标准地名地址也同步上传至云服务器,为企业商户后续享受政务服务提供了便利。
标准地名地址还通过云服务器共享给了其他政府部门。行政审批部门规范营业执照经营场所,不动产登记部门审核房本房屋坐落,公安部门开展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一标三实”行动,还有商务局、审批局、编委办、社区居委会等都在各自业务领域使用着标准地名地址。“我们配合这些单位商讨工作流程,协助开展业务应用,使标准地名地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张旭东说。
如今,清苑区实现了标准地名地址的编制规范化、管理智慧化、效能实用化、服务便捷化。通过共享通道,全区不动产登记、行政审批、公安等部门都在使用民政标准地名地址数据,中间环节得到最大限度缩减,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记者在清苑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看到,群众只需扫码添加“清苑地址查询”微信号,拍照提交房产证明材料,即可获取《标准地址查询报告》电子版,并可在办事大厅自行打印。“很方便,微信一扫,材料一提交,坐等可取。”在现场办理房产过户的王女士说。
回望这20多年,张旭东感慨,只要平时功夫下到了、工作做细了,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就能赢得兄弟单位的信任与支持,在行业管理中树起威信,在服务群众中赢得口碑。“地名地址管理工作纷繁复杂,需要执着耐心、持续投入和长期积累。我相信,‘星光不负赶路人’,只要勤学习、肯动手、够努力,小天地也能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