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一江碧水映照“为民爱民”新图景
发布日期: 2025-07-25 16:09
来源: 中国社会报

老人在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联丰村幸福食堂用餐。

在兴山县水月寺镇南对河村,社工陪老人聊天。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走访困难群众。

宜昌市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悉心照顾老人。

本报记者   雷   耀   刘静静

湖北宜昌,宜人之城,昌盛之地。

奔涌的长江穿城而过,不仅赋予了这座城市不竭的发展动能,还映照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图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宜昌民政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前,记者深入宜昌,走进热气腾腾的老年助餐点,品味“家门口”的幸福滋味;探访舒适温馨的养老机构,感受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岁月静好;叩响困难群众的家门,倾听惠民政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见证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之路,记录他们破茧成蝶、重获新生的动人力量……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勾勒出宜昌民政人用心用情用力绘制的“为民爱民”新图景。

“大数据+铁脚板”—— 困难群众的日子有甜头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记者走进远安县旧县镇洪家村,村路两旁的水稻长势喜人,在风里一波一波地翻涌。望大爷夫妻俩就住在村路边的一个小平房里。

见到记者和民政工作人员进门,望大爷和老伴笑容满面地起身招呼。屋里的水泥石灰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简朴的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大家坐下后便聊起家常。茶水氤氲间,老两口道出了笑容背后的难处。

老两口没有孩子,今年63岁的望大爷有退休金,虽然老伴体弱多病,干不了重活,但日子过得也算安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2月的一天,望大爷上山砍柴,不小心摔伤了左胳膊。“当时疼得厉害,感觉骨头都要断了。”望大爷回忆道,他赶紧去医院做检查,拿了一些药,但胳膊始终不见好转。随后,望大爷又去医院做了进一步的检查,没想到查出了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费、复诊费……医疗支出像大山一样压在老两口的心头上。

就在老两口一筹莫展之时,远安县民政局通过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及时发现了这个家庭的困境。原来,村民政专干李芳芳在走访时发现望大爷家好几天都没人,便打电话询问情况,得知他住院了。“我们详细了解了望大爷的病情以及治疗情况,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李芳芳告诉记者,“当我们得知望大爷因医疗支出较大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后,当即向镇政府社会事务办反馈了情况。”

望大爷出院后,李芳芳与驻村第一书记李莉入户走访,向老人讲解社会救助政策。经老两口申请、乡镇审核确认,他们被纳入低保和防止返贫监测范围。“我们不仅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还通过报销减轻了治疗负担。”老两口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

对望大爷的及时救助,是远安县民政局推进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的一个缩影。“我们统筹村民政专干等力量,常态化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摸排,并建立县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云平台,设置多个预警指标,构建‘大数据+铁脚板’监测预警网。”远安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整合了11个部门的59项政策,形成低收入人口政策包。民政部门每个月将低收入人口数据推送至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落实专项救助政策后及时反馈结果,通过数据双向交互、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救助政策精准匹配,形成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闭环运行机制。

茶水在杯中冒着热气,望大爷脸上的笑容更加舒展了。“看,我胳膊好多了。我心态好,一定好好配合治疗。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俩的日子很有盼头。”他一边说,一边抬起受伤的胳膊给记者看。

屋外,连片的稻田在阳光照射下绿得发亮。“帮扶困难群众,我们精准施策,把救助政策真正落实落细,为有需要的群众送去温暖与希望。”远安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坚定地说。

社区康复服务 ——精障患者开启新生活

37岁的小芳,因患有精神障碍已在家中待了23年。以前的她就像一只被“封印”了的蝴蝶,只想蜷缩在屋子里。

转变发生在去年10月。宜都市民政局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组建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团队,为需要帮助的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服务。第一次见到小芳时,服务团队工作人员坐在离她半米远的地方,温柔地问:“一直待在家里照顾孩子,没有自己的时间,一定很辛苦吧?”听到这句话,一直低着头的小芳微微动了动身子,抬头看了服务团队工作人员一眼。

就这一眼,让服务团队看到了希望。此后的3个月里,服务团队成了小芳家的“常客”。慢慢地,小芳敞开了心扉——她的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她一个人照顾孩子,感到无助;父母有时候不理解她,忽视她;担心外界给她贴上标签,她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

“我们引导她回顾引发情绪的具体事件,逐一帮她分析深层次原因,鼓励她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服务团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还给她分享了实用的育儿小窍门,帮助她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你照顾孩子这么细心,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你曾经也是个热爱生活的姑娘。”……服务团队工作人员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就像阳光温暖了小芳,让她感受到了被接纳的力量。

建立信任后,服务团队耐心引导小芳接受规范治疗。专业医生定期上门进行用药指导,并根据小芳的身体状况动态调整用药方案。在服务团队的专业指导下,小芳的妈妈不仅学会了敏锐地观察女儿的情绪波动,还学会了用鼓励的语气提醒女儿服药;小芳的丈夫坚持每天与她视频聊天,分享工作中的趣事,让她感到“自己是被家人深爱着的”。

在服务团队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小芳严格遵守服药计划,情绪逐渐变得稳定,睡眠质量也改善了不少。最大的突破是她敢于走出家门参加团体活动。第一次参加环保志愿活动时,小芳紧张得握不住扫把,手心直冒汗。尽管如此,她依旧认真地清扫垃圾、擦拭桌凳。当听到村民的一句句感谢时,小芳开心地笑了。此后,她开始主动帮妈妈种菜,逐渐找回与人交往的自信。了解到小芳想找工作后,服务团队为她安排了模拟面试,指导她如何与人沟通。

如今的小芳,已工作了近半年,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得益于宜都市开展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大力推进“精康融合行动”的积极实践,这只被“封印”了23年的蝴蝶,终于冲破茧房,飞向了广阔天地。

邻里互帮互助 ——山区老人身边多了“守护者”

“杨奶奶,衣服快洗好了,一会儿我们帮您晾上。”在兴山县榛子乡板庙村80岁的杨奶奶家,洗衣机的转动声伴随着欢声笑语。养老互助员一边帮杨奶奶洗衣服、打扫卫生,一边和她聊家常。此前,杨奶奶的女儿因突发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没人给老人洗衣服了。村里的养老互助员得知情况后,就带着“流动洗衣机”上门,帮杨奶奶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样的上门互助服务,在板庙村已成常态。“我们村有459位60岁以上老人,其中很多老人的子女都不在身边。为此,我们探索建立了互助养老模式,鼓励邻里互助。”板庙村老年协会秘书长魏国琴介绍,他们将全村划分为16个片区,由群众推选出片区“年龄较小身体好、见多识广有威望”的老年人和乡贤等为中心户,为其配发装有血压计、扑克、象棋等物品的共享箱,方便中心户为老人就近提供服务。

为统筹村里的养老服务资源,板庙村配备了55名养老互助员,依托村里的幸福食堂、医务室、理发室等设施,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助餐、理发、上门慰问等服务。

“低龄帮高龄,邻里互关心”,已成为板庙村的新风尚。“在我们村,老人有人帮、有人管。”魏国琴说,“大家互相包容,关系更和谐了。”

对于健康、低龄的老年人来说,互助养老让他们实现了自身价值。村里的幸福食堂就是在村民李奶奶的小饭馆基础上建立的。70多岁的李奶奶身体硬朗,子女在外务工,她独自经营着小饭馆。为解决村里老年人吃饭难题,村“两委”上门征求意见,李奶奶当即表示愿意把小饭馆改建成幸福食堂。就这样,村委会帮李奶奶家的小饭馆粉刷了墙面,添置了桌椅板凳,采用“协会补一点、村里筹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方式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这个食堂不仅帮助了村里的老人,还让我结识了很多老伙伴。”李奶奶笑着说。

对于特殊困难老年人来说,互助养老让他们的生活多了一重保障。郭奶奶在山上独居,养了两头猪。有一次,猪跑出了猪圈,她急得直跳脚,第一时间给养老互助员打去了电话。最终,中心户和养老互助员深入山林找回了猪,还帮老人修好了猪圈。前不久,郭奶奶生病,养老互助员把她从山上接下来,送到村里的医务室治疗。在这期间,魏国琴每天都从幸福食堂给老人打饭,精心照顾她。

“对于像郭奶奶这样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们在她家里安装了监控,以便随时掌握她的动态,避免发生意外。”魏国琴说。

“早看炊烟晚看灯、勤理头发多聊天、月洗床单季换衣、常问病痛急送诊、端午重阳两重席”,这是兴山县农村互助养老的真实情景。近年来,该县以建强基层老年协会为抓手,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分片互助养老”模式,形成了“村委会+老年协会+中心户+养老互助员+老年群体”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

“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 城区老人的生活便捷又多彩

“我可是吃遍了全市的幸福食堂!”临近饭点,记者走进西陵区学院街道解放路社区幸福食堂,一位刚打完饭的老人边吃边打趣道,“这里的饭菜软烂,很合我的口味。”

价格实惠、可送餐上门、每天提供十多种菜品……解放路社区幸福食堂采用社会化运营模式,不仅深受老年人的欢迎,还成了周边商户、学生等群体的热门就餐点。“我们有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确保食材新鲜。”食堂负责人管婷告诉记者,“一天下来,前来用餐的老人有200多人次。”

81岁的独居老人柳奶奶经常到幸福食堂用餐。“我点了一荤一素,饭菜干净又卫生。”她指着餐盘对记者说,“一个人在家真不知道吃点啥好,到这里吃饭方便又省心,走过来也就几分钟。”

这份家门口的热乎饭,是宜昌市民政局积极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实现老人就近就便养老的一个缩影。

当记者走进位于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的至喜园老年服务中心(张家坡店)时,今年85岁的向奶奶正拿着手机兴致勃勃地观看乒乓球比赛,她的老伴在旁边的沙发上看报纸。老两口的家就在中心旁边,因没有电梯,上下楼成了难题,他们便选择在中心养老。“我们在这里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向奶奶指着床头贴着的中心组织老人出游的照片,一脸满足。

在中心的集中活动区,有的老人在看电视,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做针线活。手指操、八段锦、手工制作、健康讲座……墙上的文娱活动安排表,展示着老人丰富多彩的生活。

据介绍,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日间照料等功能于一体的至喜园老年服务中心,是亚行贷款湖北省宜昌市养老综合服务示范项目之一,由专业公司负责运营,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上门服务,其公共空间也向社区老年人开放。

近年来,宜昌市民政局还通过“养中办医、医中办养、医养融合、医养签约”等模式,实现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将颐福乐园养老公寓等13个养老机构打造成养老旅居基地,为向往“诗和远方”的老年人提供旅居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