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覃汉鹏 张 萌
无人机定期对桥梁涵洞、废弃建筑、河岸林地等传统巡查难以覆盖的区域进行航拍,实现重点区域巡查全方位、立体化;在受助人员居室安装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设备,以科技力量守护临时遇困人员的安全……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以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为契机,不断创新救助管理工作方式方法,通过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让城市救助管理工作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
无人机带来“空中视角”
近日,在工作人员的操控下,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时而升高,时而降低,仔细对广州大桥区域进行救助巡查。
“桥下有两名疑似露宿人员,请安排巡查人员前往查看!”根据无人机航拍回传的画面,工作人员发现广州大桥北侧桥底区域的情况后,立即安排救助巡查队员小黄和一名社工赶往现场。
在桥洞下,两名中年人蜷缩在角落里。小黄蹲下身温和地说:“大哥,早上好,我们是救助站的,看到你在这里休息,需要帮忙吗?”其中一名中年人警惕地抬起头,犹豫片刻后低声说:“我们没找到工作,没地方去。”
小黄递上水和面包:“别害怕,先吃点东西,然后跟我们回站里吧,那里有热乎的饭菜和床铺,我们还能想办法帮你回家或找工作。”经过耐心沟通,工作人员将他们带回救助管理站。
“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以下简称市区分站)利用新引进的无人机,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查,打破了传统平面巡查的局限性,让街面救助管理工作有了‘空中视角’,能够更及时地发现和处置问题。”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广州流动人口较多,为了高效开展街面巡查,及时发现临时遇困人员,在积极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过程中,广州尝试采用无人机智能巡查方法,依托城市“雪亮工程”建设,聚力打造“街面救助指挥调度平台”,通过城市管理智能化视频系统云平台,实现了对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要时段巡查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无人机巡查由市区分站首批引入,定期对桥梁涵洞、废弃建筑、河岸林地等传统巡查难以覆盖的区域进行航拍巡查,高清画面实时回传指挥调度中心,极大提升了巡查的响应速度。
“根据临时遇困人员的特点,我们拟定了城市重点区域高频点位,精心规划多条无人机巡检航线,精准确定飞行任务、时间和频次,从巡查、发现、接收任务到现场处置,每个环节都有序推进。”市区分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能够更好地维护临时遇困人员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街面综合治理水平。
毫米波雷达成为全天候“守护神”
“105房间3号床受助人员心率异常!”近日,市区分站的护工老林在例行巡查中,通过安装在受助人员居室的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敏锐地捕捉到受助人员心率异常波动的情况,他推开房门,只见3号床的受助人员脸色苍白,捂着胸口急促地喘息。
“张伯,张伯,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老林一边快速检查对方的状况,一边按下紧急呼叫铃。“心口闷得慌……”对方艰难地说出几个字。“坚持下,我们马上送您去医院。”老林紧握着对方的手安慰着。
收到老林发出的呼叫信息后,市区分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安排工作人员和车辆将患者送到医院。经过及时救治,受助人员身体状况趋于稳定。
此次成功处置,得益于毫米波雷达这一科技产品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今年以来,市区分站在高龄、身体虚弱等重点关注的受助人员居室安装了毫米波雷达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实现了对受助人员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持续、非接触式监测,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保障受助人员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市区分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传统的视频监控相比,毫米波雷达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工作,不受光线、烟雾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助于保护受助人员的隐私。应用毫米波频段的无线电遥测技术,能够穿透衣物、薄墙捕捉人体的呼吸频率、心跳速率以及身体姿态的变化等,实时反馈被监测者的身体状态。此外,当受助人员长时间未活动或出现异常行为时,系统也能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工作人员关注被监测者的安全。
就业服务一体机,刷脸就能投简历
老王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因年龄大、缺少技能,一直未能找到工作,只能暂时以捡拾废品维持生计。今年3月,他主动前往市区分站寻求帮助。
站里社工经过专业评估,发现老王体力好,具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但缺乏求职渠道。于是,工作人员带他来到市区分站新设立的就业驿站。
“王伯,这台一体机会说话,只要用手指点一点就能查找招工信息。你看,这个按钮亮着,点进去看看吧。”老王有些局促地伸出手指,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触碰屏幕,立刻有语音播报附近的招工信息。
“王伯,你有力气,搬运工这个岗位正合适。你刷个脸,一体机就能自动填好简历并发送到用人单位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老王顺利找到了工作。
救助不仅是提供一时之暖,更要帮受助者点亮生活的希望。在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中,市区分站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联合市、区、街道三级人社部门,创建了就业驿站,着力构建从生存救助到发展赋能再到自我重塑的就业帮扶链条。
为精准掌握就业信息,就业驿站接入广东省集中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可实时提供全省范围的岗位信息。同时,就业驿站还设立了24小时不打烊“自助就业服务一体机”,具备在线选岗、附近推荐、品牌特招、智能简历创建等功能,其内置的AI算法通过人脸识别调用实名信息,可以根据求职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等快速生成求职简历,一键投递到适配岗位,有效解决了受助人员信息获取难等问题。
“我们还设有就业辅导室,由社工担任专职就业辅导员,为受助人员制订‘一人一策’职业规划。”市区分站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辅导员已累计开展“一对一”服务超600人次,帮助40余名受助人员成功就业。
“随着更多像无人机、毫米波雷达这些‘硬科技’以及就业驿站这种‘软支撑’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应用,广州将努力为漂泊者点亮前行的灯,为遇困者搭起希望的桥,帮助他们更加迅速、更有尊严地走出困境,感受广州的温暖与包容。”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