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公益课堂里的多彩暑假
发布日期: 2025-08-08 17:08
来源: 中国社会报

编者按:

为缓解家长后顾之忧,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多地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推出形式多样的暑期公益课堂、夏令营,以免费或低收费方式提供托管服务,并结合地方特色开设非遗剪纸、手工陶瓷、绘画、科技体验等课程,既保障了孩子的安全,又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本报今日聚焦各地创新实践,为构建更加普惠、优质的青少年服务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青少年有了“新身份”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抚琴街道光荣社区开展“酷暑送清凉 关爱‘新’力量”志愿服务活动。

文/图  徐 剑  李汶珂

一放暑假,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的青少年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新身份”:垃圾分类小能手、河流保护小卫士、社区文化传承人、爱心小使者、普法小达人……原来,这是金牛区各社区在慈善基金的支持下,为青少年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沙河源街道洞子口社区联合金牛区源之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举办“分类有道·环保有我”青少年绿色行动体验活动。通过知识讲解、互动问答和手工实践等形式,社区向青少年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组织孩子们用咖啡渣制作手工香皂、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垃圾分类小能手们还向居民发放宣传单,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带动社区居民共同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金泉街道淳风桥社区联合青羊区扬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两河森林公园举办“蓉城河小童 环保自由行”百人巡河护河公益活动。经过防溺水知识宣讲、听河长讲述河流变迁、净滩行动和生物多样性研学等环节,50组亲子家庭深入了解了河流保护相关知识。孩子们化身河流保护小卫士,认真清理河道垃圾,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观察记录河流生态,进一步加深环保意识。

沙河源街道古柏社区举办“古柏树下·甜蜜传承”烘焙学堂活动,以历史课堂、老照片展览等形式,让青少年了解社区发展历程。

抚琴街道光荣社区开展“酷暑送清凉 关爱‘新’力量”志愿服务活动,青少年志愿者化身爱心小使者,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送去清凉物资。据悉,活动得到了辖区居民和“荣益爱”商居联盟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募集到矿泉水、西瓜、清凉包等爱心物资。

金泉街道清水河社区联合社工机构开展“家护童心·法润成长”普法宣传活动。专业律师为社区居民讲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家庭保护责任,传授科学教育方式。活动创新采用“儿童参与+家长反思”模式,青少年志愿者变身普法小达人,带着父母一起创作法律元素拼贴画,促进了法治观念融入家庭教育。

校社携手  打造家门口的成长乐园

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大新社区“缤纷暑期 快乐相伴”公益暑期托管班上,志愿者在对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

文/图   葛书婷

虽然已是暑假,但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大新校区)的教室里依然欢声笑语。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大新社区、南京晓庄学院顶山实验小学(大新校区)、江苏悦心养老产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缤纷暑期 快乐相伴”公益暑期托管班,正成为辖区青少年的温馨港湾。项目以“安全守护”和“素养提升”为目标,聚焦辖区7—14岁青少年需求,提供内容丰富、管理规范、寓教于乐的优质暑期托管服务。

打造有温度的成长课堂

公益暑期托管班精心设计课程体系,让青少年在“玩”与“学”中收获成长。

在社工和大学生志愿者引导下,青少年动手制作扭扭棒花束、设计个性草帽,沉浸式体验非遗手工,有效锻炼了专注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每日,托管班还设置有专项课业辅导与阅读赏析时段。大学生志愿者采用小组制、启发式教学的方式,针对青少年的知识薄弱点开展辅导。托管班举办的诗词朗诵、自由辩论等活动最受青少年欢迎。活动中,青少年的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托管服务也实现了从“基础看护”向“深度赋能”的提升。

筑牢安全稳定的服务根基

确保每一名孩子的安全与健康,是公益暑期托管的首要责任。

“我们的课程设计绝非简单拼凑,而是基于扎实的前期调研。”托管班负责人介绍,社区深入摸排了辖区双职工家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家庭等重点群体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确保服务方案精准解决痛点,赢得了青少年及其家庭认可。

项目充分发挥“社区+学校+专业力量”协作优势,有效盘活顶山实验小学场地资源,邀请在职教师提供专业的法治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入南京市青年讲师团资源,带来“情绪小侦探”等特色课程,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经验丰富的社工团队则负责全程协调,为项目安全有序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探索校社联动的关爱路径

大新社区公益暑期托管班有效破解了暑期“看护难”的问题,为提升基层儿童关爱服务水平提供了有益样本。

资源整合让公益服务可持续。托管班高效盘活了社区共建单位(学校)的场地资源,并链接专业力量,显著提升了课程的专业品质与教育深度。

需求导向促精准服务惠民生。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安全看护”与“素养提升”,覆盖心理健康、品德养成、法治启蒙、文化传承等青少年多元成长需求。

规范管理助闭环运行保安全。大新社区建立“专业力量运营、多方协同督导、家长深度参与”的闭环管理体系,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信赖。

困境儿童夏令营四年未间断

刘昌利

近日,山东省新泰市民政局举办的第四届“七彩假期·情暖童心”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暑期公益夏令营在楼德镇开营。4年来,该夏令营逐步成长为集民生服务、资源整合、社会参与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品牌项目,用“民生暖色”绘出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其家长的满意笑脸。

针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暑期无人看管、缺乏陪伴等问题,新泰市民政局以乡镇(街道)未保站为活动载体,精准摸排儿童及其家庭需求,组织社工、返乡大学生在夏令营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心理疏导等服务。4年来,夏令营累计服务儿童1800余人次,解决了600余户家庭的看护难题。

夏令营还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联动机制。市民政部门主动对接教育、文旅、妇联等部门,整合学校场地、文化场馆、爱心企业等资源,开设非遗体验、安全教育、红色研学、心理关爱等特色课程;发动返乡大学生组成关爱服务队伍,形成“1支民政队伍+N名志愿者”的服务体系。4年来,夏令营吸纳大学生志愿者超过1000人,吸收社会捐赠物资价值超10万元。

夏令营的“魔力”不仅在于服务本身,更在于唤醒基层社会的自治动能。在社区层面,夏令营成为邻里互动的“黏合剂”,居民主动提供场地消毒、茶水供应等支持,形成“儿童受益、家庭参与、社区和谐”的良性循环;在乡村层面,夏令营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开展孝老爱亲、缅怀先烈等主题活动,组织孩子们为孤寡老人送关爱、去烈士陵园扫墓,让文明新风浸润童心。如今,“七彩假期·情暖童心”暑期公益夏令营已吸引越来越多群众主动参与到未成年人保护、儿童关爱、社区治理、乡村建设中,基层自治活力持续迸发。

公益课堂  不负所“托”

赵晓明

“孩子谁来照看?”这可能是暑假最让家长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更是身陷分身乏术的困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爱心企业、高等院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携手打造暑期公益课堂的“爱心矩阵”,从物质供给到服务输送,从资源精准对接到公益生态的建构,一系列“花式带娃”的爱心善举,让发愁的家长们喜出望外,不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点赞,更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多元主体联动,构建公益“生态圈”。各类爱心力量尽展所长、优势互补:长期深耕教育领域、乡村振兴的社会组织凭借先进的理念和专业的团队,为暑期公益课堂设计优质的素质教育课程包;资助类基金会借助资源、资金优势,支持公益组织开展寓教于乐、学有所得的活动;各大高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深入乡村,为那里的孩子拓宽视野;众多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将前沿科技资源转化为教育公益产品,让偏远地区的儿童也能感受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的魅力;街道、社区以社区基金为载体,为暑期公益课堂提供人力、场地等保障……大家一起把暑假公益课堂这件惠民好事办实,极大地释放出社会参与的善意和诚意。

分层分类对接,需求“精准滴灌”。家长、儿童的需求多样,开办暑期公益课堂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个性化特征。调研显示,低龄儿童更需要兴趣培养和安全托管;中学生则侧重学业提升和生涯规划;乡村留守儿童可能更需要科普、艺术等课程,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流动儿童更希望探索城市发展的奥秘;特殊儿童则对康复训练、融合教育有刚性需求。目前,公益组织普遍能够在项目实施前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孩子在暑假缺什么、要什么,以此为基础制定“需求清单”;同时,梳理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可提供的“资源清单”,在供需对接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种精准对接让暑期公益课堂更接地气、更鲜活。“绿野小农夫”暑期公益课堂中,孩子们观察植物生长规律,在“汗滴禾下土”的劳作中深刻理解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城市探索计划”中,志愿者带领流动儿童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科技馆,增强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实践证明,只有蹲下身、弯下腰倾听孩子们的需求,暑期公益课堂才能“深得娃心”、让家长放心。

专业赋能公益,探索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暑期公益课堂早已不是简单的“看孩子”,而有了更精妙的课程设计、更专业的师资力量。在师资投入上,一些基金会、社区与高校合作,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再派他们到公益课堂提供服务;有的项目招募退休教师、警察、律师等,为孩子开设安全教育、法律常识、健康防护等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不但有文化辅导、兴趣培养等方面的课程,还有心理疏导、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公益课堂的内涵。在技术支撑上,VR技术让山区孩子“走进”故宫博物院,AI助教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还有爱心机构发起了“乡村公益直播课”,邀请名师线上免费授课。一些公益平台通过“直播+捐款”形式,让捐赠者实时看到公益课堂动态,增加透明度,增强社会信任。在专业的加持下,暑期公益课堂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真正“托”在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心坎上。

长效价值引领,播撒善意种子。孩子们在公益课堂中不仅得到了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更重要的是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多维视角。当孩子们参与社区环保行动时,他们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中,他们成为尊老敬老美德的传承者、弘扬者;通过自然探索课程,他们建立起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之心。这些经历如同播撒在心田的种子,终将生根发芽。

从资源保障到精准对接,从专业提升到生态构建,公益力量正以多元方式赋能暑期公益课堂。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公益意识的提升,相信会有更多爱心力量加入暑期公益课堂,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