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彦川
2022年3月21日,江苏省高邮经济开发区高沙园社区居民谢红兰来到高邮市慈善总会,表示想把家中唯一的房产捐给慈善总会。起初,工作人员以为她是因为家庭矛盾而赌气为之,没想到第二天,谢红兰的丈夫赵兴松也来到慈善总会,表示捐赠房产是两人共同的决定。经综合考虑,工作人员还是婉拒了这份捐赠。
2024年4月1日,赵兴松和谢红兰再次来到市慈善总会,捐赠10万元现金,这次捐款创下高邮普通市民慈善捐赠的纪录。从2021年年底至今,他们的爱心捐赠累计达26万元。
赵兴松和谢红兰的爱心为何如此坚定?
涓滴成河
这一切,要从赵兴松的儿子赵恺生重病说起。2014年,赵恺考入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后,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度过了3年充实又愉快的大学时光。
2017年9月,骨痛久久未愈的赵恺去医院做检查,被确诊为骨肉瘤。医生说,这类肿瘤即便没有扩散,也很难彻底治愈。
经过咨询,赵兴松了解到,前期手术费至少需要90万元。而彼时,赵恺的奶奶和姑姑也在进行癌症治疗,以至于赵兴松夫妇卖了一套房,又借遍了亲友,仍然无法凑够钱。
关键时刻,高邮市民政局对这家人给予了临时救助,市慈善总会也给予了慈善救助,谢红兰的同学、赵兴松的战友和工友也纷纷伸出援手,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同学还在水滴筹上帮赵恺发起了个人求助。
在“工大建院青年”微信公众号的求助推文里,同学们夸赞赵恺“阳光、开朗”,是“一个总是背着猫粮喂流浪猫的爱猫人士”“一个总是分享美食的同学”。
经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数千人向赵恺捐赠了40多万元,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受恩不敢忘,赵兴松详细记下了亲朋故旧的捐款明细,并一直妥善保管。
2017年12月,赵恺在手术前夕找到主治医师,签订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当他将这个决定告诉父母时,夫妇二人含泪表示同意。
手术还算顺利,但后面还需要多次化疗,很多人劝赵恺休学,但他坚持自学了4门课程,并与同学合作完成了专业设计。为了照顾儿子,谢红兰在赵恺学校旁边租了个房子,同时打工挣钱。
2018年,赵恺被评为南京工业大学“年度人物”。在2019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他以《生如夏花》为题,讲述了自己与病魔抗争的经历。演讲结束后,学弟学妹给他写了很多感情真挚的信件。赵兴松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包,取出一叠证书和信件说:“我常想,如果当时没有大家的慷慨解囊,我们家就迈不过这道坎,我们的命运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然而,在第九次化疗时,赵恺身上的癌细胞发生了变异和扩散,为坚持完成学业,他争取到医生的同意,给他使用最大剂量的药物。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努力,赵恺如愿拿到了毕业证书。
2020年6月,病情进一步加重的赵恺跟南京市红十字会签下协议,自愿在过世后捐赠眼角膜。2020年8月,他又在临终前留下遗愿,请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社会,帮自己还上厚重的恩情。
感恩怀德
凌晨5点,在高邮市通湖路89号“包打天下”淮阳包子铺,赵兴松将包好的包子摞在蒸汽炉上,看着升腾的热气,等待着早起的客人。
每天早上5点到10点,赵兴松都要在包子铺打工,然后还要给附近的学校送包子,每月工资4000元。为了多挣点钱,下午5点,他还要去纸箱厂做搬运和发货的工作,一直到晚上9点。与此同时,谢红兰在南京,一个人干两份保洁工作,每天早出晚归。
“不能闲下来,闲下来就会东想西想。”赵兴松告诉记者,赵恺去世后,他和爱人擦干眼泪,开始努力挣钱还债,儿子的遗愿他们也从未忘记。
2021年年底,赵兴松夫妇捐赠了第一笔善款4000元,资助了一名困难学生。不久后,他们又给这名学生发了1000元的红包。在这个过程中,夫妇二人发现,把钱直接捐给个人,往往会给受助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于是他们决定以后向机构捐款。
2022年年初,赵兴松被确诊罹患胃癌和肠癌。谢红兰从南京返回高邮照护丈夫。起初,赵兴松担心自己过不了这一关,与爱人商量后,决定把名下仅有的一套房产捐给慈善总会。万幸的是由于发现及时,赵兴松的病得到了有效治疗,身体慢慢康复了。
赵兴松病愈后,夫妇二人再次开始了忙碌的打工生活。2023年年初,还完所有外债后,他们捐出5000元现金,用于帮助赵兴松老家临泽镇小葛村的孤寡老人。2023年2月,他们又拿出5万元,以谢红兰众校友的名义捐给谢红兰的母校,以感谢校友们当年对儿子的帮助。
由于身体原因,赵兴松目前在路口做文明交通执勤(政府公益岗),还到园林公司做绿化工。谢红兰每天上午和下午去照顾一对老夫妻的饮食起居,每周四到周日还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做保洁工作。
“我们都是打两份工,这样可以多攒一些钱回报社会。”赵兴松说。
持续捐赠
“赵恺,爸妈今天给高邮市慈善总会捐了10万元,你生病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爸妈也想在有生之年去帮助别人,把爱心一直延续下去……”2024年4月1日,向市慈善总会捐赠10万元后,赵兴松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段话。
记者了解到,目前赵兴松夫妇每年的收入加起来也只有16万元,10万元是他俩1年多的积蓄。
“从受助者到捐赠者,赵兴松夫妇以实际行动证明,慈善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温暖传递。”高邮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永宝感慨地说。
走进赵兴松的家,客厅墙上挂着赵恺的照片,书桌上,赵恺往日读过的一些书整齐摆放。在赵恺走后的日子里,夫妇二人就以这种方式和儿子进行对话。
“小恺的眼睛还在看世界,我们不能停下脚步。”赵兴松坚定地说:“社会捐赠的恩情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我们必须努力回报!”
今年4月2日,赵兴松再次带着10万元来到市慈善总会。看着旧布袋里的现金,工作人员劝他说:“赵叔,这次真的别捐了,这钱您留着养老吧。”
“我们俩每个月的花费不大,就算退休了也有养老金。我是退役军人,国家按月给我发补助。万一将来遇到突发困难,相信也能渡过难关!”赵兴松告诉记者,“未来,我准备回农村老家办个老年食堂,服务村里的孤寡老人,让他们吃得健康、过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