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要闻> 民政服务> 文章浏览
用责任守护归途
发布日期: 2025-08-15 16:59
来源: 中国社会报

本报记者   翟   倩

入夏以来,无论是面对酷热还是暴雨,甘肃省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全体工作人员始终坚守岗位、用心服务,践行着“为民爱民”的初心使命。

流浪多年的老两口返乡了

在城关区秦安路口的树荫下,66岁的李文生用沙哑的嗓子哼唱着豫剧小调,身旁双目失明的妻子张秀芳紧紧攥着他的衣角。兰州市救助管理站行动小组在开展街面巡查时发现了这对夫妇,并为他们送去了食品、饮用水。“虽然我眼睛看不见,但能感受到兰州人的好心肠。”张秀芳说。

“我们是河南的,一直在外流浪。现在年纪大了,我想带着老伴回家。”李文生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工作人员顺势劝导他们进站接受救助,并承诺会尽快安排他们返乡。

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悉心照料两位老人,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护送返乡途中,工作人员忙前跑后、端茶倒水。听到列车播报“商丘站到了”,张秀芳感激地握住了工作人员的手。

“我们不光要送到家,还要管到底。”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已经与商丘市救助管理站、两位老人户籍所在地村干部建立了联系,后续会定期沟通,避免两位老人再次陷入困境。

老周的景况在变好

老周突发脑梗,倒在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门前。由于无法找到老周的家人,医生联系了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先救治,把人抢救回来!”兰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斩钉截铁地说。

因为脑梗,老周右肢瘫痪且失去记忆,不能说话也无法写字。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便聘请了护工在医院照料他,并定期探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周的情况趋于稳定,符合出院标准后,工作人员将他接回了救助管理站。

在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大滩工作区,老周有了舒适的房间、齐全的洗漱用品、干净整洁的衣物,还有驻站医生每天帮他进行康复训练,社工推着他在院子里散心。工作人员贴心的服务、耐心的照料,让老周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越来越好。与此同时,站内启动寻亲工作,发布公告、人脸识别、DNA比对都无法查询到老周的家人。老周本人也无法提供任何线索,寻亲工作毫无进展。

“到8月,老周在站照料已经快3个月了,按相关规定,需要给他找一个长期的‘家’安置下来。”日前,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向市民政局提出安置申请。市民政局责成市社会福利院启动对老周的评估程序。

当老周知道自己终于要有一个“家”时,他颤颤巍巍地对照顾了他3个月的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待评估完成,老周各项条件符合安置要求后,我们会及时对他进行安置。”兰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说。

“守护接力” 保安全

高温酷暑接着暴雨洪涝,恶劣天气严重威胁到临时遇困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每天不停地辗转于街面、救助管理站、医院和火车站之间。

凌晨4点的接待大厅,救助科的工作人员安慰因手机丢失无法联系亲人的打工青年;中午12点的火车站广场,街面巡查组队员蹲着为遇困青年处理晒伤的肩膀;深夜11点的值班室,来自医院的电话让值班人员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据介绍,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建立“守护接力”机制,全力保障临时遇困人员安全度夏。

——联合公安、城管、卫健等多部门力量,形成“巡查发现—应急救助—医疗救治—妥善安置”的全链条救助服务闭环。

——坚持“救助+服务”工作理念,为受助人员提供生活必需物资的同时,还联合专业社工机构开展心理疏导等服务。

——运用“互联网+救助”模式,依托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和“头条寻人”等平台,建立寻亲服务快速响应机制。

“我们全力帮助每一颗漂泊的心找到归处。受助人员的微笑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兰州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说。

(文内受助人员均为化名)